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859西方哲学(古希腊至现代)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859西方哲学(古希腊至现代)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859西方哲学(古希腊至现代)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9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859西方哲学(古希腊至现代)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7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859西方哲学(古希腊至现代)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24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859西方哲学(古希腊至现代)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31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答案】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 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
【答案】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 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3. 实践知识
【答案】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4. “是”和“应该”之分
【答案】“是”和“应该”之分是指休谟提出的作为对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的逻辑区分。事实陈述描述世界“是”怎样的,这被认为与价值无关; 价值判断规定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被认为是评价性的或规范性的。描述和评价被认为是不同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从非道德判断中推演出道德判断,从一个事物“是”什么中不能推出该事物“应该”如何,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
二、简答题
5. 评析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观点。
【答案】“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
(1)含义
“自然”是指现象界,“法”是指人类理性利用范畴加之于现象界之上的规则。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主体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当对象刺激人的感官时,人的感性直观能力开始活动,形成对外物的表象,并以先天的纯直观的形式对这些表象进行整理,形成感性经验。然后,知性能力进一步把感性经验进行综合统一,把自身先天具有的范畴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知识。人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普遍必然的,保证着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2)评价
康德的这一思想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其意义在于使“客体”服从于“主体”,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提升人的地位和价值。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反复的矛盾运动。
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他的善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1)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享赋和天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自人的自然享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无能力实现的目的或无目的之能力,都是非自然的。人的生命是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那么,幸福必然是有理性的活动状态。
(2)德性与快乐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那么它只能被认作是悲惨,而不是幸福。他认为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按照完全的德行活动,在一生中而不只是一个短暂时期有充足的外来好处供给的人”,只有神才是不需要任何外来好处,只通过自身本性的完善便能够得到幸福的存在。人类只有借助一些外在好处,才能实现自身的德性。
(3)利他主义亚里士多德强调财富、名誉和闲暇等外在好处不是幸福的原因,不赞成以外在好处为追求目的。他明确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善人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在必要时献出生命。”他主张抛弃财富、名誉和人们普遍争夺的利益,保持自身的高尚。
(4)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他强调德性是幸福的本质,也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离幸福更远。
7. 简述普罗提诺关于灵魂的上升之路的观点。
【答案】普罗提诺认为人的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只有回到太一才能得到解脱。灵魂摆脱肉体的唯一途径是人的灵魂朝向本休或神的上升活动,这具有趋善避恶的伦理价值。
(1)灵魂上升的原因
普罗提诺说:“灵魂很自然地对神有一种爱,以一个处女对她的高贵父亲的那种爱要求与神结合为一体。可是当她委身于创造时,她在婚姻中受骗了,于是她把以前的爱转换成尘世的爱,失去了她的父亲,变得放荡起来。一直要等到她重新开始仄恶尘世的放荡,她才再次纯洁起来,回到她父亲那里,才一切都好起来。”
(2)灵魂上升的途径
①通过德性的修养,净化灵魂;
②经过对神的沉思,最后达到观照神的最高境界。
(3)观照
观照能够使人达到迷狂境界,而迷狂是灵魂出窍、舍弃躯体与至善的太一合一的不可名状、无与伦比的神秘状态,它是比幸福更强烈、更充实的生命体验。普罗提诺认为观照是只见光线,不见对象的。换言之,一切可视对象都被融汇在光线之中,即便是神的形象也不会出现,否则将不会有神人合一的境界。
8. 简述康德的感性直观。
【答案】(1)定义
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即直观能力),这是我们最起码的认识能力。感性不是完全消极的能力,感性产生表象有两个条件:
①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
②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他认为感性直观就是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就是感性对自在之物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并认为感性的作用是能提供一种认识形式,把感觉材料整理成可被认识的经验。这种感性直观是知觉判断的材料,感性用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动性便是直观形式。
(2)质料与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由两种成分构成:
①形式
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②质料
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3)感性纯直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