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83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蜡块说
【答案】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2. 爱智
【答案】爱智是指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3.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4.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二、简答题
5.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
【答案】(1)思想来源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来源于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
的哲学概念; 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存在”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存在”的学说包含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缤密的哲学论辩。
(2)基本内容
①“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非存在”是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②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巴门尼德明确指出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
a. 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b. 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不存在物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3)性质
①“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火。“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
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
②“存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其意义包括两个力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 “存在”是不变的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总的来说,存在是不动的一。
③“存在”是不变不动的。“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④“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6. 简述“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
【答案】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与17世纪的唯物主义一脉相承,但他们将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了人类认识的一切领域,克服了17世纪唯物主义在神学上的小彻底性,从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物质具有同一性。
百科全书派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拉美特利认为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他还认为心灵的运动可以还原为机械的运动,而大脑的功能就是身体的机械作用。
(2)物质具有运动性。
百科全书派都认为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认为运动是从物质的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存在方式。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在运动,自然的本质就是活动。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物质,它们也一定在进行一种非常细微的和不显著的运动。
(3)物质具有感受性。
百科全书派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坚持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功能。狄德罗把“感受性”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他把物质的感受性分为“迟
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J 险”,前者是无机物普遍具有的,后者是植物尤其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
(4)物质具有异质性。
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绝不可能是由一种完全相同的物质产生出来的,所以他提出物质异质性。他认为现象的杂多只能是物质的某种异质性所造成的结果。
(5)宇宙万物间都处于因果联系中。
百科全书派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霍尔巴赫认为人完全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7. 简述斯多亚派的世界公民的思想。
【答案】芝诺根据理性统一性的宇宙图景,提出有理性的人类应当居住在统一的国家之中。由此,他提出了“世界城邦”的理念。“世界城邦”是完善的国家,它的法律是由自然颁布的“正当律”或“公共法”,而不是人为约定的、在各城邦实施的法律。
(1)自然律
在芝诺看来,自然律是宇宙理性或“逻各斯”的无声命令,应该无条件地被人类理性所接受。芝诺以自然律的名义,主张摒除希腊城邦不合理的法律和习俗。
①平等
他认为,世界城邦没有阶级、种族和任何等级差别,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公民,是互爱互助的兄弟。男女也是平等的,他们能够以自由结合方式组成家庭。世界城邦里没有殿堂、庙宇和法庭辩论,没有剧场和体育场,也没有货币。总之,凡是无助于德性的设施一律废止,让理性以自然方式起作用。
②责任
自然律的第一条命令是履行责任。芝诺把它定义为“与自然相一致的行为”。他说,由驱动力产生的行为,有些被赋予责任,有些没有责任,有些无所谓责任和非责任。“可以合理地加以辩护的行为”是区别有责任行为的标准。不仅人类负有责任,动物也有责任。简而言之,动物对一切有待实现的自然本性都负有责任,其责任包括自我保存、避害趋利、婚配繁殖。人还有组成社会的自然本性,因此,人对他人和国家负有责任。
(2)责任和德性的区别
责任和德性都是以自然律为根源的,但两者存在显著的不同:
①德性是终极目标,而责任是朝向德性的从属目标;
②德性适用于神和人,而责任适用于人和动物;
③德行的要求只有极少数有智慧的人才能达到,而一切人都能履行责任。
④德性所依据的自然律很难解释,但责任所依据的自然律却很容易解释,并用日常生活准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