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境

【答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艺术中,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象整体达到情与景高度融会、艺术家自我与客观物象实现深刻交流而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在长期的美学探讨的基础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意境说产生了重大影响:意境首先是“情景交融”,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境不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2. 《理想国》

【答案】《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3. 蔡元培

【答案】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蔡元培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1926年期间任北大校长。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曾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论文。寄希望于以纯粹之美育来陶冶人们的感情,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4. 罗杰·弗赖

【答案】罗杰·费赖是英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批评的开山鼻祖。他不仅在美术史上,而且在当代美术评论上都特别强调一种形式的美。认为,面对一张画,我们要谈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内容很容易,对一个评论家来说,要谈它的构成、色彩、线条等形式问题就很难。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艺术的评论,而前者是非艺术的评论,这个观点后来基本上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出发点。它的美术评论是一种纯审美的评论,完全排除了社会的含义,直接推出了后印象派,包括“后印象派”这个名词,他的理论对20世纪美术批评影响颇深。

5. 艺术生产

【答案】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

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6. 艺术心理定势

【答案】艺术心理定势是指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者形成的习惯一时和习惯无意识。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也就是长期反复运用的艺术知识、审美观念、创作经验和世界观等形成了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作为主体的既定心理态势,对以后进行的艺术活动发挥着充分准备和预先指向的作用。

7. “师造化”理论

【答案】“师造化”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强调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论代表。它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如隋代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造化”理论在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8. 戏剧的“三一律”模式

【答案】“三一律”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指戏剧的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单一,每剧限写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的单一情节的故事。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这种规则有利于剧作情节简练集中,但作为清规戒律,却束缚了戏剧的发展。18世纪以后,三一律逐步被打破。

二、简答题

9. 戏剧与电影、电视剧有许多共同点,例如都具备剧本、导演、表演和美术这样四个要素,都要依靠演员的表演来体现内容,但是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

【答案】(1)受时空的限制不同

戏剧受时空转换的限制较大; 电影电视受时空的转换限制小,其随时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在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

(2)在逼真性的追求方面有差异

电影电视追求逼真:而戏剧不能太像,也不能不像。

10.请结合诗歌的基本特征,简述其情感表达的艺术特长。

【答案】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因素和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而在诗歌中,

后者明显地占据优势,社会生活往往需要通过诗人主观情感世界的折射才能反映出来。

诗歌情感表达的艺术特长主要表现为:

(1)诗歌的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中最凝练、最优美、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

诗人往往呕心沥血、字斟句酌,通过最精粹的语言使诗歌具有如同音乐一样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典诗歌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以及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首》)等。

(2)诗歌运用美的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美的意境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以精粹的笔墨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层林尽染的枫林秋色中寄寓了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无限深情,使全诗具有含蓄深远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由情景交融而构成,但相对说来,情处于主导地位,情往往由景触发而起,同时又使诗中的景色带有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诗歌的这种语言美和意境美,令人咀嚼不尽,滋味无穷,给欣赏者带来蕴藉隽永、无限丰富的美感。

11.为什么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答案】之所以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原因在于:

(1)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2)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3)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4)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只有通过对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许多情况下,对作品的艺术意蕴的阐释,都只能接近它,而无法穷尽它。

(5)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但从总体上讲,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才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