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大学艺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表现说

【答案】表现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学说,它与“模仿说”直接对立。“表现说”形成于20世纪初,创始人为意大利的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在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相互关系中,突出强调艺术家的主体决定性作用,认为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艺术家主体生命意志的表达和外化。同时,表现说认为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而情感的表现就是直觉的表现,是与外在形式无关的心灵活动。克罗齐美学理论的核心论点就是“艺术是直觉”。克罗齐的表现说把艺术和审美作为人类一种最重要的精神活动,着力探寻艺术和审美的独特规律,这对后世美学有着重要启示。

2. 艺术直觉

【答案】艺术直觉是指在一定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不经逻辑思考瞬间把握事物的特点,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的超常水平,但它的发生往往要以雄厚的艺术实践经验和长期积存的艺术心理定势为前提。

3. 柏拉图

【答案】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从事学术活动。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斐德若》等著作中。

4. 抽象

【答案】抽象是指在思维中抽取事物的本质、规律而扬弃具体的现象和感性形式,是理论体系上的“抽象”而不是抽象艺术的“抽象”。“抽象艺术”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是为了与历史上的再现性、描绘性艺术有所区别,实际上都是具有视觉形式的艺术形象。“抽象”是指对作品的形状、颜色等作概括化、几何化、主观化处理的方法或结果。

5. 艺术美

【答案】艺术美是指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

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情形象。

6. 妙悟

【答案】妙悟是文艺美学术语。“妙”、“悟”早见于六朝文献,为当时玄学、佛家常用词汇。佛教用语时意为从迷惘状态中解脱开来,以直觉感知本体的心理过程与境界。后泛指对某一事物本质的直观领悟,或对于某一艺术意境深邃内蕴的透彻理解和评味。故严羽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7. 形象思维

【答案】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以表象作材料,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独创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8. 现代设计

【答案】现代设计是20世纪兴起的一门艺术学科,它研究生产技术、艺术、社会生活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既符合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又符合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生产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新型产品。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环境设计等,与现代化生产紧密结合是它的特点。

二、简答题

9. 试述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答案】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的统一关系,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

(1)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

艺术发展的继承,是指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保留。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不是简单的抛弃否定,也不是全盘照搬的复古主义,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古今一切艺术发展的普遍规。

艺术发展的革新,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对艺术作品而言,革新表现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对艺术家而言,革新表现为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超越。艺术革新根据不同的程度有延续风格中的革新,也有风格转变的革新。

(2)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的,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①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只有以革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地继承。

②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的革新才是成功的、有价值的革新。

艺术的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 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辟蹊径,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10.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

(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例如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石块,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尤其是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单独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休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伊塞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正如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作过程中产生无比的喜悦一样,鉴赏者同样可以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通过艺术鉴赏,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

11.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