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1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分法
【答案】两分法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关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区分和集合的爱好者。区分的方法就是两分法,它的具体过程是: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从包含它的最高概念开始,把它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撇开其中与所需定义无关的一个,把另一个相关概念再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普遍性更低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的概念出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相关概念构成了它的定义。
2. 哲学是神学的碑女
【答案】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 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
3. 实体
【答案】实体是指神或自然。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他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只有神或自然一个实体。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 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宇宙间只有一个不动、不变的绝对无限的实体。斯宾诺莎将唯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4.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二、简答题
5. 简述康德的道德公设。
【答案】(1)道德公设的概述
①前提
在道德问题上,康德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认为人的理性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存在者,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
②道德公设
a. 道德公设的作用
在道德实践中,除绝对命令外,还需要道德公设。他认为,为了使人们相信道德生活是可能的、至善是可以达到的、道德和幸福是一致的,道德公设就不可缺少的。道德公设的作用在于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b. 道德公设的感性因素
道德公设是为了适应道德实践的需要而设立的,这些需要虽然是道德的,但也是感性的。他虽然否认感性的欲望和情感是道德律的依据和基础,但他并不完全否定感性在道德中的作用。他相信一旦道德律被置于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道德的欲望和情感就将有助于道德律的实施。
③道德律与道德公设的关系
在他的道德哲学中,道德律与道德公设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a. 前者是基础、是主干,后者是应用、是辅助;
b. 道德律是完全依靠理性建立的,被置于基础之上,是绝对命令;
c. 道德公设虽有理性依据,但还要兼顾感性因素,因此,道德公设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不是绝对命令,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假定因素。
(2)三条道德公设
康德认为道德公设共有三条,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道德公设。
①意志自由
他认为意志自由不仅是公设,还是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意志自由,则不可能有任何的道德行为。他认为人们只有相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的选择,他们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达到至善的目标。
②灵魂不朽
由于人是有限的存在,不可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得到至善。因此,人只有相信灵魂不朽,人们才会做出不懈的、连续的努力。
③上帝存在
只有当人们相信,德行是与幸福一致的,一个道德的人将得到幸福,否则将受到惩罚,他的道德努力才有现实的动力。因此,必须假设一个至善的主宰的存在,即上帝。这个至善者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惩恶扬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好人和坏人得到相应的结果。
6. 简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答案】洛克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是自由主义理论的鼻祖,其政治思想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其政治理论的代表是社会契约论,在他之前,霍布斯早已提出了有关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但霍布斯的理论带有绝对主权的烙印,洛克除去这些烙印,把它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社会契约理论。
(1)洛克对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的批判
①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中,为了保存自己,人们同意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但是这种社会契约对于被统治者极其苛刻,他们放弃了除了生命权以外的一切权利。洛克不赞同这种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批判。
②洛克认为自然状态对人的伤害是偶然的,如果社会契约所建立的政府是专制的,专制政府对人的伤害比之自然状态之下要严重的多。人的理性为何如此愚蠢,舍小害而取大害? 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失去自由权。如果人的自然本性是互相不信任,那么他们更加不会相信一个独裁的统治者会保护他们的利益。
(2)洛克的自然状态思想
洛克的自然状态不是霍布斯的那种“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的、自由的状态。 ①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平等地享有自然权利,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利,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自然权利指生命、自由、追求幸福、拥有财产等“天赋人权”。
②关于人们为何要舍弃惬意的自然状态而进入国家这个问题,洛克的回答是,国家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财产权纷争而建立。在人们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中,财产权尤为重要。它起源于劳动,是物化劳动铭刻在自然物上的标志,谁改动了自然事物,就拥有了占有它的权利。如果两个人对同一事物采取行动,他们都会声称对这一事物拥有财产权,这样就产生了财产权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每一个人都既是原告和法官,又是自我判决的执行人,这种状况会导致有些强者会逃脱惩罚,有些弱者被过分的惩罚,人们的财产权无法保障,甚至生命权也受到威胁。
③按照洛克对自然状态的解释,人类的自然本性不是自私和自保,而是和平与合作。冲突起源于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自然权利,但却缺少公共权力对财产权的判决。引起人们之间冲突的原因是轻微的、偶然的,但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的。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更好地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人类只有放弃各自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制定契约进入社会状态。
(3)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
①洛克说“: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主要的目的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为避免在自然状态下的更严重的混乱和争斗,人们放弃了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大家都把这一权利转让给代理人,指定由其代理人来专门行使这些权利。这个公共代理人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委托人的财产权,避免因财产权的纠纷而引起混乱和不安全。
②洛克的社会契约并不要求人们转让除了生命权之外的一切权利,而是仅仅要求转让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权。其他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都是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在洛克的社会契约中,统治者也是订立契约的一方,由订约人中间推选出来的,统治者受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