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将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日”与新闻评论作比较。

【答案】司马迁在《史记》中所使用的“太史公曰”与新闻评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联系

①都是评论的一种形式

《史记》以“太史公曰”对所述人物、事件、故事等评论对象发表议论,这些议论总是因事立论,以事明理,褒贬减否,其发表的是个人见解,成一家之言,爱憎好恶之情流溢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的政治观、伦理观、史学观和文学观,作者个人的倾向性表露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评论力一式。这与新闻评论相类似,甚至很多学者提出将“太史公曰”与新闻文体中的“编者按”、“编后话”相联系。

②都是从事实出发

司马迁的“太史公曰”从求真出发,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考信,去伪存真,寻求历史的真,从一系列具体史实的陈述中成一家之言,达到以史立言的阶段; 新闻评论的倾向性也以事实为依据,新闻的倾向性和真实性在新闻作品中统一的载体是新闻事实。

(2)区别

①太史公曰主要是个人观点,新闻评论代表的是媒体机构的观点。

太史公曰的评论纯为一家之言,以人物为中心,表达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达到惩恶劝善,鼓励个人立名立节,劝诱为政者清平尚贤的目的; 而新闻评论表明的观点是新闻媒体机构或组织的观点,具有新闻价值的判断因素,其评论表达的观点也是为新闻传媒组织服务。

②太史公曰主观性较浓,而新闻评论的客观性较强。

古人著述,讲究微言大义。《史记》公开宣扬“太史公”的倾向性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主旨,与当代西方新闻学理论中标谤的“公正评论”和所谓“客观新闻学”大相径庭。

2. 联系学校实际,尝试给小广播电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广播评论。

【答案】示例如下:

名校导师遭遇学生荒部分博导只能招半个学生

眼下正是研究生紧急备考的日子。渴望考取清华、北大这些著名高校研究生的考生可能想不到,这些名校的一些导师已经连续多年遭遇“学生荒”。并非学校没有师资,也不是没有学生报

考,只是现行学校招生的限额制度使部分导师无法招生。

博导一年的招生名额半个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今年的导师招生限额己经下达,部分博士生导师分配到的招生名额是0.5人。这意味着,这名博导要和其他导师合招一个学生,或者攒下今年的名额与来年的0.5个凑成一个。而类似情形在清华大学一些理科专业同样存在。

导师遭遇“学生荒”并非清华的个例,人民大学同样对研究生导师招生名额实行限额管理,规定每个硕士生导师每年只招收一名学生。这与一些地方高校导师每年超额招收研究生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导师多了招生计划没变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说,清华、北大、人大这些学校近年来师资持续增长,然而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却多年不变,这是导致这些学校导师遭遇“学生荒”的主要原因。并非导师不能教、不愿教,也并非学生不报考、不愿学,只是总量有限。此外,在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导师课题经费数量直接影响招生名额,导致不同专业之间研究生招生数量失衡。

刘教授说,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导师都是国家财政支持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说也过硬。这些导师连续多年由于学生限额管理招不到学生,不能不说是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而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调整当前研究生招生限额管理的体制。从单纯的计划管理的形式向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更尊重学术发展规律的方向调整。

3. 简述“社论时评化”的历史过程。

【答案】“社论时评化”的历史过程如下:(1)社论经历过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这个历程与整个新闻界的发展历史相关,表现为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的变化,并最终体现为选题的新闻性。

(2)我国近代早期报纸上的议论性文章,基本上是古代论说文的形态,长篇大套,从头说起,没有新闻因素,尤其是没有新闻事件性因素。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论说”时代。

这些论说性的文章,在中国近代变革思潮的背景中,起到推动思想解放的作用。但这种形式本身,并不具有新闻评论的特点,也不能实现广泛的传播与大众阅读。

(3)梁启超在1899年第26册的《清议报》上创设“国闻短评”,出现与我国早期报刊盛行的长篇“论说”截然不同的言论体裁。

1903年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在改版后的“批评门”中正式创设“时评”栏目。

梁启超1904年在国内主持创办了《时报》,在国内新闻界又扩大了这种文体的影响。以“时评”作为标志的中国现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逐渐确立下来。

(4)时评产生之后,由于其就事论事的特征和短评特征,与当时的社论形式特征相距较大,因此别立一体,刊于社论之后。但时评这种后起的文体由于符合新闻传播规律,逐渐浸入社论,那种“泛论原理原则”的政论性社论逐渐消退。

4. 什么叫社论? 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1)社论的含义

社论代表媒体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就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及时表明某级党委的立场和态度,阐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注重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文风庄重、严谨、朴实、鲜明。

(2)社论的主要任务

①直接地、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当前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的指示精神,部署工作,提出任务。

②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与方向性的事物加以评述,表明编辑部对此的认识和态度,帮助受众认清这类事物和现象的实质,有时并阐明对当前工作的意义和影响。

③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依托,就全局问题发表议论,分析形势,提出任务,或为重要外事活动发表礼节性评论。

5. 简述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

【答案】17世纪初中期,近代报刊在欧洲普遍出现,出版自由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随之而生。英国人密尔顿的《论出版自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也是第一次提出新闻自由的口号。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仍是私有制下的自由,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自由。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自由,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必然是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自由,一切威胁到资产阶级统治、威胁到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自由都会受到严厉的限制。(2)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本质上是资本或金钱的自由,并且愈演愈烈。

人们所共知,要将法律形式上的普遍自由变成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自由,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自由的物质条件和其他条件。“理论上、法律上的出版自由,到了具体的‘自由市场’上,成了只是少数有钱人—大资本家、大财团的特权”,而不再是实际的普遍权利,只成道义上的、应该的普遍权利。

(3)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扩张本性导致信息霸权和新闻霸权。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以新的方式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新闻自由秩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系列问题上对内与对外的双重政策与做法,同样表现在新闻传播领域。无视国际新闻自由的正常秩序、无视他国人民的新闻自由权利的现象,也证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虚伪性的一面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变。

(4)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评价

①从总体上看,西方的新闻自由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社会等的必然反映。西方新闻自由实践在促进信息自由流通、监督政府、协调资产阶级内部矛盾、调和社会冲突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的新闻自由制度在总体上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