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大学古代汉语(同等学力等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使动用法

【答案】使动用法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的特殊用法,具体如下:

(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并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2)形容词用如使动,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君子正其衣冠”。“正”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其衣冠正。

(3)名词用如使动的情况非常少见,如“文王以白里之壤而臣诸侯”中“臣”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称臣”。

2. 三平调

【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3. 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4. 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

,分别为《周易正义》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

《春秋左传正义》。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答案】鄙:边邑。

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答案】为:介词。可译为“为了”。

7.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

【答案】田:打猎,后来写作“畋”

8. 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垩而鼻不伤。

【答案】听,顺,从。即随心所欲的意思。

9. 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

【答案】險:难走的路。

10.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离骚》)

【答案】武:足迹。

三、简答题

11.请说明通假的两种形式,并举例。

【答案】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

(1)同音通假

同音通假的特点是本字和借字古音完全相同。例如“固以怪之矣”中的“以”同“已”是同音通假。

(2)音近通假

音近通假是指古书上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这种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例如,

,是音近通假。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

四、分析题

12.请指出以下汉字的形体构造各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

【答案】(1)的:形声。从白,勺声。

(2)碧:形声。从玉,从石,白声

(3)鹿:象形。

(4)看:会意。从手下目。

(5)臭:会意。从犬,从自(鼻)。

(6)爨:会意。

(7)寸:指事。小篆字形,从又,从一

(8)会意。从宀从口。

(9)荆:形声。从艸,刑声。

(10)亦:指事。

13.分析下列虚词的含义、作用、用法。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2)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游者少。 .

(5)子其勉也,吾不复见子矣。 .

(6)微斯人,吾谁与归? .

【答案】(1)于: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之:代词。等于说“我”。

(3)或:无定代词,指代人。可以译为“有人”。 (4)以: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可译为“并且”。 (5)矣:句首语气词。

(6)微:假如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