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07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影响绩效指标设计的因素或变项。
【答案】在实际公共管理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组织或行政机关,乃至不同的政策规划和项目,衡量其具体绩效的标准仍有不同。在实际中,绩效指标的设计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的。根据卡特的观点,影响绩效指标设计的因素或变项有:
(1)所有权。公共部门组织系在共同的限制之下运作,追求的是政治和社会目标,因此绩效衡量的困难性高于私部门。
(2)交易状态。就非交易状态的组织而言,即不宜设定营利性的绩效指标。
(3)竞争程度。对于竞争程度较高的组织而言,为了争取顾客,非财务性的绩效指标便显得格外重要。
(4)政治责任。受公众监督的组织,如警政、法院等,其所设定的绩效指标就必须考虑政治责任的有关间题。
(5)异质化程度。指提供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而言。产品单纯的组织较产品异质性高的组织容易设计其绩效指标。
(6)复杂化的程度。指组织在提供服务或生产财货时所能动用的技术数量。可动用的技术越多,其相互依赖程度就越高,则绩效所有权就越难被确认。
(7)不确定程度。指手段与目的间的关系,亦即输入资源与达成既定目标间的因果关系。
(8)权威的结构。指中央与周边的制度性关系。有些组织分支机构众多,有复杂的权威性结构和责任划分。
(9)自主性程度。如有专业社群以专业知识来为组织设定目标、规章以考核绩效,则组织自主性较低。
为避免或减少不同单位或个案使用类似的绩效指标,使绩效指标无法发挥评价组织绩效的功能,可以通过以下的比较标准来设计指标:①目标,根据政策成果或预算目标来从事绩效分析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可以避免绩效指标的雷同; ②时间序列,比较相同组织的历史记录也可以克服前述困境; ③进行单位间的比较; ④外部比较,如公私部门对照比较。
2. 公共部门的质量标准是什么?
【答案】公共部门的质量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绩效是民众在接受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时,首先考虑的最重要的面向。例如,民众在申请养老保险时,相关机关能够提供正确且清晰的信息和协助。
(2)专业特色。这是补充基本的政府产品与服务品质的第二项标准。
(3)可信度。对于许多民众而言,最重要的品质标准是服务或产品应具有的可信度。可信度
是指一项产品或服务,在某一特定期限之内,能符合民众期望的可能性。
(4)持久性。持久性是指某一服务或产品对民众所带来利益的持续时问的长短。
(5)一致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其成效是否符合预先所设标准的程度。
(6)及时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必须能够及时地满足民众的需求,或是政府能够及时地解决民众所遭遇的问题。
(7)变动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会根据时间空间的改变而适时转变。民众的期望或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和增加的,因此政府部门应随时掌握和了解民众的需求或愿望,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符合民众期望的产品或服务。
3. 简述非营利组织存在失灵的原因。
【答案】非营利组织存在失灵主要是因为其在发展中面临者诸多的限制和困境。具体有:
(1)非营利组织限制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其比较优势,但是也存在许多限制。这些限制既来源于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和公共服务的性质,也来源十自身的因素。非营利组织的民间性质,使其不能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如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法律执行领域的公共服务便不能由非营利组织提供:此外,由于非营利组织是民间组织,不是公权力机关,在涉及运用公权力的领域,其提供的服务的能力受到限制。
非营利组织存在着失灵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益的特殊性。有些组织可能发展为极端的、排他胜极强的只为特殊群体服务的组织。 ②公益的父权性。指可能为少数人控制,变成图利私人的组织。
③公益的业余性。从事公益活动的常常是志愿服务者,可能热心有余而专业不足。
(2)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的困境
①任务困境。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文化或经济任务为何? 言应该与政府或企业保持密切或独立的关系吗?
②财务困境。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如何解决? 民间个人或企业的捐助、政府的补助以及自行经营业务与收费之比例应该如何分摊?
②权力困境。非营利组织可以影响政府或盈利部门决策过程之底线为何?
④效能困境。非营利组织本身的效能为何? 如何改进其组织效能?
⑤治理困境。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不影响其创造社会秩序多元主义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利害关系团体负责吗? 如何担当治理过程中的责任精神?
4.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性质。
【答案】公共管理职业伦理是指公共管理中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在公共管理领域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性质是由公共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区别于一般伦理道德的本质特性。公共管理的职
业伦理是一种关于公私利益关系的观念体系。如何处理公私关系成为判断行政主体道德与否的伦理标准,从公共利益出发公正行事是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的根本之所在。
(2)务实性。指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意识和规范,要通过公共管理实践来实现,通过行政活动、行政关系、行政态度、行政作风、行政效果等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行政行为与公共管理伦理要与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是一种关于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体系。公共管理必须承担的基本准则是公共利益服务的义务。所有其他的义务和价值观都必须服从于这一基本准则带来的责任。
(3)示范性。公共管理职业伦理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依据的是国家和社会公认的、共同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其共同原则和基本精神具有社会普遍性,公共管理主体其行为和风貌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管理职业伦理也会形成巨大的影响,直接对社会大众起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并影响民德和民风,
(4)法律约束性。由于公共管理的特殊性质,部分的公共管理职业伦理规范是以法律的形式出现的,以制度的形式对公共管理活动进行约束。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不仅可以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而且可以作为一种提高公共管理部门权力合法性的观念力量,影响到公众对于行政权力的认同感和支持程度,获取较高的社会支持与服从。这种内在的职业伦理控制机制与外在的民主控制机制相结合,才能形成公共管理制度化的利他主义机制。
(5)文化性。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是一种特定的公共管理文化层面,会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从发展的眼光看,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既是以特定的公共管理文化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公共管理文化的重要层面之一。
5. 简述标杆管理。
【答案】(1)标杆管理的含义
标杆管理是指一种追求卓越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其具体模式是小断寻找和研究同类组织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组织自身得到不断改进,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2)标杆管理的类型
①内部标杆,指以企业或政府各部门之间为实施对象;
②外部标杆,主要以竞争者为对象,希望创造组织的成长空间。
(3)标杆管理的程序
①私人部门:诀定标杆的标的物; 确认比较的对象; 搜集资料; 分析资料,整合资料和行动方案; 重订标准,重新再来一次。
②公共部门:决定哪个单位或流程将会是比较的标的物; 找出衡量成本、品质及效率的指标; 针对每个标杆,找出表现最好的其他单位; 衡量这些表现最好的单位之表现; 衡量或界定自己的组织与最好的表现者之绩效落差; 决定缩短落差的行动方案; 执行方案并追踪考核。
(4)标杆管理与绩效管理
标杆管理与绩效管理或绩效评估并不相同。绩效标杆的设计本身并不能改进组织的绩效,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