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355建筑学基础之中国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答案】(1)整体规划。全城平面呈方形,依《周礼•考工记》而建。元大都城的平面设计,皆以汉统治者建都思想为主导,采用《考工记》记载的古代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进行设计,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
(2)宫城位置。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
(3)道路布局。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地面被街道划分为棋盘状。北面有二门,东、西、南三面各三门,城外绕以护城河,皇城位于大都南部的中央,皇城南部偏东为宫城。新建的城街巷规划极有规律。城中的主要街道都通向城门。
(4)水系规划。水系规划合理。大都水系由当时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规划,他一面疏通通惠河,使南方物资可以通过运河直达大都;一方面又规划了一条新渠,这条新渠的选线截留了大量水源,既保证了大都用水,又开通了运河。另外,大都的排水系统全部用砖砌筑,干道与支道分工明确,计划性很强。
(5)街巷布置。以分散的坊为居住单元。主干街道之间有纵横交错的街巷,这些街巷上分布着寺庙、衙署和商店、住宅等。
2. 论述故宫的布局与艺术手法。
【答案】北京故宫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故宫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主要手法是在1.6km 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1)布局
①宫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南面正门是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②宫城内部分为外朝与内廷。
a. 外朝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等。
b. 内廷包括以乾清官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嫔妃所居的院落式寝宫。乾清宫是皇帝正寝,坤宁宫是皇后所居。
(2)艺术手法
①建筑组合
采用院落,是故宫各类建筑群的基本组合手段。
②建筑处理
采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③建筑色彩
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红墙面,朱色门窗和青绿彩画之中密布着闪光的金色,再加上黄、绿、蓝等诸色琉璃屋面,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屋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绚丽璀璨、光彩夺目。
二、名词解释
3. 黄肠题凑
【答案】黄肠题凑是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才可以使用。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该类型墓穴的代表有秦公一号大墓、天山汉墓、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
4. 闾里
【答案】闾里是春秋、战国时期都城内的居住单元,指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
5. 堂与殿
【答案】堂与殿都是指台基。古建中台基均作堂,宋代称“阶基”,清代及今称为“台基”。殿也指台基,后把高显崇丽之建筑称之为堂或殿,汉以后殿成为宫中之堂的专称,并以正脊是否筑吻区别堂与殿,有吻者为殿,无吻者为堂。
6. 大木大式
【答案】“大木大式”是清式大木做法的两种类型之一,另一种是“大木小式”,可简单认为有斗拱和无斗拱建筑的不同处理,其中有斗拱建筑称为大式建筑(殿式建筑),无斗拱建筑称为小式建筑。
一、简答题
1. 简述南越王墓。
【答案】1983年6月发现的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是汉代少数未被盗的诸侯王墓之一,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
(1)整体布局
整座墓构筑在象岗山腹心深处,墓底距原来岗顶17米。全长10.85米,最宽处12.50米。南越王墓是竖穴与掏洞相结合的一座大型石室墓,平面呈“早”字形,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组成。
(2)墓室
墓室全部用砂岩大石板砌筑,墓道在南。墓室可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分为主室(含后藏室)和东、西侧室。前室部分随葬有礼器、车器、乐器、酒器、玩赏器和修简用器等,是“外藏室”,后室部分有墓主和左、右夫人的遗体、随身用品和庖厨用具,是“内藏室”。
2. 举例论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案】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在瓦没有发明以前,宗庙、宫室都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夏商两代宫室仍处于“茅茨土阶”阶段。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遗址。二里头与殷墟中区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