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阅读《阿里山纪行》教学设汁(片段),回答问题。精读4~9自然段:(1)点名朗读,其余学生闭眼想象阿里山是什么样子?(2)把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地方朗读出来,体会这个景点的特点。(多媒体出示问题)读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阿里山风光的美,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令我们有如此感受?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阿里山的风光写得这么美呢?下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之后,教师提示:写景的文章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在什么地方?它的特点是什么?(全班交流)(3)引导语: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阿里山如画风光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爱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融情于景”的写法。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4)配乐集体朗读4~9自然段。(5)整体出示图片,请同学做导游介绍阿里山的风光。(学生可以选择最喜爱的一处进行介绍)(6)阿里山风光美仑美奂,令人留恋,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为阿里山景区设计一个广告语或一幅对联。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教师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课文中的美景。教师用较为灵活的手法--设计广告语或对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建设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出示图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不利于教学。

问题:

[单选] 阅读《苏州园林》课堂导语,回答问题。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以旧引新,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教师在巧妙的对比中设置疑问,能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过于简短,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扣文本导入,能够直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问题:

[单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理念作出了明确规定,下列理解不恰当的是()。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语文课程应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但不可跨学科学习。

问题:

[单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问题:

[单选]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识记,错误的一项是()。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问题:

[单选]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问题:

[单选]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导入,回答问题,(欣赏漫画:花钱买踢)教师总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作家莫泊桑。莫泊桑“花钱买踢”是因为他要在作品中表现被人踢的真实感受。这个小故事,折射出他在创作上的追求:写作,要基于真实的生活体验。这种追求,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成为一扇令人顿悟的生活窗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感受经典带给我们的启示。对以上课堂导入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以漫画的形式导入新课,形式新颖,吸引力强。仅仅介绍了作者的故事,对学生理解文本没有什么帮助。以作者的故事导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导入部分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令人顿觉醒悟的特点。

问题:

[单选] 阅读《变色龙》教学预设(节选),回答问题。读课文(自读或请几个学生读)。[要求]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势力眼的警官……[说明]这种另拟题目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要拟出题目,就要在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思考;所拟的题目表现出他们初步阅读的水平,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只是对学生表达不好的语言予以启发性的纠正。待第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明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蜥蜴”善于变色一样,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巧妙地从拟题人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拟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解读文本。教师的预设过于简单,而且在学生思考时.没有预设引导环节。该预设能够综合训练学生赏析文本、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

问题:

[单选] 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回忆性散文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去阅读鲁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并写一篇读后评论。对这一作业的布置,评价不恰当的是()。

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读与写相结合,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题:

[单选] 教师在教授高适的《别董大》时,发现学生的课堂反映不太好,学生们都昏昏欲睡。但当他随机提问一些学生问题时,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对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都能理解。鉴于这种情况,老师临时决定更改教学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整理送别诗,各组之间进行比拼,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对此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体现了灵活性和创造性,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变化,教师要随机应变。教学方法的创造有时可以通过要素的变化来实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具体情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增加语言趣味,或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