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江南制造总局产品性能不佳,连淮军都拒绝使用;再如生产一支步枪成本是17.4两银子,而购买外国步枪成本为10两银子,当时出现了“造枪不如买枪”“造船不如买船”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掌握先进技术。B.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与管理。C.国人崇尚西方新技术产品。D.西方国家享有通商等特权。
问题:
[单选]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其人数由1854年的50人发展到1900年的20000人左右。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小农经济瓦解市场扩大。B.两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C.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D.中外经济合作交流的频繁。
问题:
[单选]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从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求富自强。B.中体西用。C.发展近代民族工业。D.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问题:
[单选] 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问题:
[单选]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D.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问题:
[单选] 《轮船招商局章程》中写道,“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倘不能自立,一蹶不可复振。”这一观点()
A.体现了中体西用论。B.有利于船舶业发展。C.蕴含了商战的思想。D.抨击了官商的勾结。
问题:
[单选] 184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近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从被迫开放到主动融入世界的发展过程。以下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五个通商口岸和新中国成立后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没有本质区别。B.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会对中国一些管理落后的企业造成冲击。C.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表明中国在促进经济区域集团化上处于主导地位。D.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自救”,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问题:
[单选] “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这是近代有人对轮船招商局评论。对该局作用理解最正确的是()
A.大大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B.扭转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改变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出超格局。D.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
问题:
[单选] 据统计,1872~1913年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上述现象研究的视角是()
A.偏重用政治因素解释经济现象。B.用过头的方法描写历史的真实。C.社会阶层的划分决定经济发展。D.研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
问题:
[单选] 史学家郭廷以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近代中国“二期的译书,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初为私家之学,进为政府主办”。由此可见“二期的译书”()
A.促使清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B.客观上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C.直接引发了维新变法的政治风潮。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