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问题:
[单选] 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歌词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一五”计划。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
[单选]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
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B.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D.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问题:
[单选] 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约为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问题:
[单选]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里的“人民公社”()
A.仍然与农业合作社性质完全相同。B.克服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C.体现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问题:
[单选]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问题:
[单选] 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A.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问题:
[单选]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问题:
[单选] 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问题:
[单选] 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
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