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院,初名总制院,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设置,由国师八思巴统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将总制院改名为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院事。宣政院的“院事”包括() A.掌管吐蕃兵马的征发。 B.管理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C.向各省宣达朝廷政令。 D.负责考察和选拔中央官员。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材料说明() A.三省长官失去相权。 B.中书禁中独掌相权。 C.加强皇权弱化相权。 D.皇权相权平分秋色。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A.匡正皇帝过失。 B.执行皇帝意旨。 C.草拟皇帝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则民谣评说的政治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在炼铁、制玻璃和制水泥三种工业生产中,都需要的原料是() 生石灰。 石灰石。 石英。 纯碱。
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