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问题:
[单选]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问题:
[单选] 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集簿》对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D.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问题:
[单选] 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人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国家权力由贵族世代把持。B.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儒学得以大兴。C.官员队伍素质低下,出身低微有才能的人很难出任高官。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
[单选] 下列制度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的是()
A.禅让制。B.世官制。C.分封制。D.行省制度。
问题:
[单选] 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元朝时,中央除了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同时采取加强控制的手段是()
A.省官互迁。B.流官统治。C.强化政事堂会议。D.推行密折制。
问题:
[单选] 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具体表现为()
A.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创设刺史制度。D.形成中外朝。
问题:
[单选]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丞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问题:
[单选] 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上述现象反映出()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C.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问题:
[单选] 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