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丞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具体表现为() A.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创设刺史制度。 D.形成中外朝。
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