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此措施()

A.削弱了丞相权力。B.不利于皇权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违背了历史潮流。

问题:

[单选]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问题:

[单选]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问题:

[单选]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C.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

问题:

[单选] 《唐会要》卷78载:“有大狱即命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鞫之,谓之大三司使。又以刑部员外郎、御史、大理寺官为之,以诀疑狱,谓之三司使。”由此可知,唐代大三司使和三司使的主要职责是()

A.司法审判。B.中央监察。C.宗庙祭祀。D.选拔官员官吏。

问题:

[单选]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

A.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B.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C.唐代进士科所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问题:

[单选] 宋神宗欲改革职官制度,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将其权力合并于兵部。但神宗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因而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保留了下来,枢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这主要体现了宋朝政制的特点是()

A.文武分权。B.守内虚外。C.重文轻武。D.分化事权。

问题:

[单选] 《汉书·刘辅传》注引盂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一做法()

A.继承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强化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C.目的是强化皇权。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问题:

[单选] 元朝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政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下列设置与之最为相近的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军机处和内阁制。D.知州、通判、转运使。

问题:

[单选]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D.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