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问题: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分析歌曲《牧歌》谱例,写出: (1)调式调性。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点。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 )。 ["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法","十二等差律","八音分类法"]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下面《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萧友梅与黄自》音乐鉴赏课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 过程与方法: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 知识与技能: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从而引出“问”,出示主题——萧友梅与黄自。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 欣赏环节 《问》:介绍萧友梅的生平及代表作,播放《问》第一段,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再结合教师翻唱进行分句讲解。 (1)第一个问句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2)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第三句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4)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二字的高潮部分。 (5)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 《渔阳鼙鼓动地来》:简单介绍白居易的《长恨歌》,让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做到了学科综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引到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介绍清唱剧的定义,并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带着问题聆听音乐:(1)第一乐段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音区变高、力度变强。(2)第二乐段旋律处在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3)第三乐段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 3. 拓展与实践:将《长恨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对比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完成表格。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心得,教师作补充,开放式小结,给学生留下自主、反思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述测评本节课完成情况。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案例: (课前播放歌曲《奇异恩典》和有关巴赫的PPT,请学生看老师发表于教师节的一篇怀念自己美国老师的散文《奇异恩典》) 师: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怀念我的一位美国老师,他是能够至今还在影响我人生观的为数不多的老师之一。他从没叫过我一声名字,知识每次都亲切地叫我Soprano(意大利语,女高音),当时他给我们排练巴赫的《康塔塔》、《马太受难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威尔第的《安魂曲》、莫扎特的《圣父的忏悔》等作品,是他,让我第一次真正体味到在浮华社会中那圣洁的圣咏音乐所带给我的神圣力量。同学们想不想听听曾那么深深地感动过老师的音乐?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教师播放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师:这首歌曲与你平时所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你的心灵有没有一种异样的触动? (学生交流讨论后纷纷发表意见) 师: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曲时,我体味到了圣咏的圣洁。在娱乐圈的喧哗中,聆听这类音乐,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心便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就像在聆听从外而来的上帝的话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上帝”的声音,走进欧洲宗教音乐。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美国孟禄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中说:“( )主张通过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学习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传统教育论","现代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 ( )中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 ["《普通教育学》","《教育漫话》","《大教学论》","《民主主义与教育》"] 分析歌曲《牧歌》谱例,写出: (1)调式调性。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点。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考察曲式分析和乐曲赏析能力。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