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问题: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下面《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萧友梅与黄自》音乐鉴赏课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 过程与方法: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 知识与技能: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从而引出“问”,出示主题——萧友梅与黄自。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 欣赏环节 《问》:介绍萧友梅的生平及代表作,播放《问》第一段,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再结合教师翻唱进行分句讲解。 (1)第一个问句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2)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第三句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4)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二字的高潮部分。 (5)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 《渔阳鼙鼓动地来》:简单介绍白居易的《长恨歌》,让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做到了学科综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引到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介绍清唱剧的定义,并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带着问题聆听音乐:(1)第一乐段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音区变高、力度变强。(2)第二乐段旋律处在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3)第三乐段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 3. 拓展与实践:将《长恨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对比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完成表格。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心得,教师作补充,开放式小结,给学生留下自主、反思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述测评本节课完成情况。

下面旋律片段是歌曲《走向复兴》旋律,其中选配的伴奏音型为( )。 ["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琶音"] 大小六度属于( )音程。 ["不协和音程","不完全协和音程","完全协和音程","极完全协和音程"] 相和歌作为一种综合性歌舞大曲,结构分为“艳”、“解”、“乱”、“趋”四个部分。其中“解”是指( )。 ["引子","器乐伴奏下的舞蹈部分","音乐高潮","尾声"] 依据对《牧歌》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10分) (2)确定教学重难点。(10分) (3)设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15分) 分析歌曲《牧歌》谱例,写出: (1)调式调性。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点。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下面《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萧友梅与黄自》音乐鉴赏课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 过程与方法: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 知识与技能: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从而引出“问”,出示主题——萧友梅与黄自。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 欣赏环节 《问》:介绍萧友梅的生平及代表作,播放《问》第一段,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再结合教师翻唱进行分句讲解。 (1)第一个问句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2)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第三句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4)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二字的高潮部分。 (5)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 《渔阳鼙鼓动地来》:简单介绍白居易的《长恨歌》,让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做到了学科综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引到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介绍清唱剧的定义,并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带着问题聆听音乐:(1)第一乐段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音区变高、力度变强。(2)第二乐段旋律处在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3)第三乐段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 3. 拓展与实践:将《长恨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对比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完成表格。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心得,教师作补充,开放式小结,给学生留下自主、反思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述测评本节课完成情况。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考察教学实施。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