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折称:“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恃其轮船、铁路之利,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近代通信技术被中国人接受。 B.清政府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C.发展科技是近代民族复兴的一个途径。 D.两次工业革命浪潮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人。
《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当时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①西式建筑②近代邮电事业③外来宗教④西餐、西式服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据《华东经济管理》1991年S2期统计“从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看,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1990年工业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48.04%,年均增长6.86%„„”当时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 A.国民经济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并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而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A.外源性。 B.地区差异性。 C.艰巨性和不彻底性。 D.殖民化与社会转型同步性。
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 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 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如最大的民族工业荣氏申新厂纱锭数和布机台数,在这十年间增长300%和281%,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等都有较大的发展。促进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①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政局相对稳定②国民政府的推动、支持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④爱国实业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