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终结者总是进退维谷,进即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退即不追加投资,要面对的是已投入的资金由于政策终结无法收回的结果。

2. 不确定型政策

【答案】如果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因存在某些不可控的因素,从而选择的方案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甚至有一些是决策者根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这种政策就是不确定型政策。也有人对不确定型政策依据各种可能结果出现概率的可知性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将可以预测可能结果出现概率的不确定型政策称为风险型政策,将不能预测可能出现结果出现概率的不确定型政策称为不定型政策。

3. 政策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指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质的指标。量化指标是指用数量或指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4. 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5. 外在成本

【答案】外在成本是指在决策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承担的成本,或者说,它是一项政策方案的实施将给那些偏好与之不一致的人所带来的损害,这种成本是通过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投票规则的成本有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两种。

6. 假设

【答案】假设是指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通常无法解释,根据研究者的目的,事先虚拟出一个适用于问题的环境,然后将研究对象放置于这个环境中,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对象有哪些特征以及会产生什么后果。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的具体对象做出有效理论解释; 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理论,发展新理论。研究中的假设主要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和内容性假设。

二、简答题

7. 澄清和确定目标有哪些途径及方法?

【答案】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澄清和确定目标的具体途径及方法如下:

(1)价值分析和政治分析

价值判断构成政策目标的基本前提或依据,政治因素也在目标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认定政策目标必须考虑价值因素和政治因素,即价值分析和政治分析。

价值研究通过价值的确认与分析使隐含着的价值问题清晰起来; 它假定价值观是人类行为或行动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价值分析中主要涉及:政策及其目标的价值含义、价值的一致性,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对明确价值观的可行性限制; 价值组合、价值冲突、价值观的加强和改变以及进一步假定的价值内容。为澄清目标而做的价值分析,主要解决目标反映谁的价值观,目标相关群体的利益等问题,因此,要着重考虑决策者及其他政策参与者的价值判断。政策目标往往是少数人的价值观的体现,因而价值分析首先要问谁的价值观在起作用,谁的偏好、利益得到了反映。价值观主要是一种超理性的东西,因而不能作理性的分析或定量研究。目前可以利用的最好方法有:对上述提到的各种价值表征进行人为研究; 对作为规范性的价值系统即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分析; 决策分析(包括不同价值的敏感性进行分析):预测分析(资源分配是价值观最突出的表征之一); 面谈; 利用德尔菲法进行详细调查; 识别出目标群体及个人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和范围等。

同时,必须考虑影响政策日标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决策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需要以及各种利益团体对政策日标的影响。政治家或决策者本身是与政策目标密勿相关的因素,不能假定他们是超脱于各党派、集团利益之上的中介者或调停者,必须弄清他们的政治立场、政治需要和政治观点,评估这些立场需要和观点是如何影响相关的政治目标的。在政治分析中,还应考虑利益团体的政治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左右政府的政策目标。在代议制民主社会中,许多决策者是利益团体的代言人,受利益集团影响的政策不一定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或真正反映公共利益。

(2)处理多重的和冲突的日标

处理多重的和冲突的目标是确定目标的一个基本而又困难的任务。奎德认为,如果在政策目标问题上存在着争论,即人们不能在目标问题上达成一致或无法确定目标,那么就应努力寻找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更高一级或更一般性的目标。寻求这种更高目标的一个方法是看看高一级的组织

层次,通过更高层次的目标分析或通过原初目标的一致性检验,也许人们可以做出选择。如果这种达成单一目标的努力失败,可以采取两种另外的程序或途径,即通过最优化途径和“满意”途径来确定一个偏好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①最优化途径

寻求最优化途径是一个由如下三步组成的分析程序:

a. 在目标之间确立一个相对价值和交易的系统:

b. 确定目标的偏好顺序和优化序列;

c. 除最重要的目标外,在最低限度上的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其他目标转变为约束或限制。

②“令人满意”的途径

“令人满意”途径不寻求最优化的解决办法,不必考虑目标应如何排列或口标冲突应如何加以解决,采用这种途径者(满意者)不必为这种事情担忧—因绩效标准过于“严密”而找不到可能的解决办法。

③两种途径的关系

与“最优化者”力求在特定的场合找到问题的最好的解决办法不同,“满意者”认为,在现实世界的问题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价值冲突,不要去指望获得任何“最优化”东西,最可能的是找出“足够好的”东西。为做到这一点,‘瞒意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确定界限并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

(3)目标最优化的方法及技术

多目标的最优化问题实质卜是在各种目标和各种限制条件(约束)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妥协问题。在一般决策分析以及公共决策分析中,人们提出了种种方法及技术来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陈湛匀在《现代决策分析概论》一书中提出丁目前常用的几种多目标决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

①化多为少法。由于直接解决多目标问题最优化比较困难,因此应把它们化解为容易解决的单目标问题。

②重排次序法。先把多日标决策问题的劣解(指从各个日标分量上考虑,它比不上另外的可行解)去掉,留下的是非劣解集; 然后另外制定一些规划,使这些非劣解有可能重新排列次序。通过使用这一方法,一些原来无法比较的方案变成可比的。

③分层列序法。由于同时处理K 个目标较麻烦,可以采用分层序列法。其要点是把目标按重要性次序选排一个队,即分为最重要目标、次重要目标等。

④直接求非劣解法。尽可能先把非劣解都找出来,然后让决策者自己进一步挑选。

⑤层次分析法。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达到总目标,将问题按层次分解成不同因素,同一层次L 内各个不同因素的权重,可以通过它们之间进行成对判断比较而得到。下一层次L+1的因素的重要程度,既要考虑本层次,又要考虑上一层次的权力,因此,一般要列组合权重并一层一层列下去直到最后一层,由于它们的相对重要性都列出来了,所以,哪个方案及目标更重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