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802政治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利益集团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案】利益集团是为了一定的目标或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因此,可以从组织角度和利益方面加以分类。
(1)从组织角度,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规模将其划分为小型政治团体、中型政治社团和大型利益集团。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①非正规性的,指在突发事件中形成的运动性或骚乱性群体,它总是以不满或抗议的形式自发地表现出来。
②非社团性的。非社团性利益集团也没有专门的组织,它是建立在共同意识到的种族、语言、宗教、地区和职业利益的基础之上的,甚至可能是建立在家族关系和血统的基础之上的。由十它以文化或经济利益为联结点,因而比非正规性利益团体具有更多的利益连续性。
③机构性的。机构性利益集团存在于行政机构、立法部门、军队、政党、公司及教会组织之中。由于这些机构中的很多部分本身就属于权力机构,因而这些机构中的特殊利益要求就特别容易表达出来,并能够较少受阻碍而得到实现。
④社团性的。专门从事利益表达的利益集团,它们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团体的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
(2)从利益角度看,利益集团作为互益性组织,是由其成员因某一特定的集团利益或群体利益结合而成的。以群体利益为标志,可以把利益集团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 一类是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
①大多数利益集团都属于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这样的团体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斗争。这一类型又可以分为:第一,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它以发挥政治影响力为主要目的。第二,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这类利益集团的目标就是通过影响政府或其他机关而获得经济上的实惠。此外,在西方国家还存在以各种特殊性群体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集团。
②与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相对的是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在政治学上,公共利益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但是,人们还是能够普遍地承认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因此。围绕这些间题而组建起来的团体就是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比较而言,各国的公共利益型团体的影响力要比群体利益型团体小。
(3)从利益集团与政府或政党的关系上看,又可以把利益集团划分成:
①美国的竞争性的政治社团。
②法国和意大利的非自主性的利益集团,即工会、农民组织、青年团体可能由天主教会或社会党所控制。
③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阶级合作性的利益集团,即各主要的利益集团与政府行政机构保持密切联系。
④社会主义国家的桥梁性的利益集团。
2. 为什么不能把一切社会现象当做政治现象?
【答案】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并不是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当做政治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力一面:
(1)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的规律可以被理性认知和把握。
(2)从政治的定义可以看出,只有那些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的现象才具有政治性,才属于政治现象,否则就不具有政治性,属于非政治现象。
因此,并不是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被当做政治现象。
3. 如何理解政治统治的法治方式?
【答案】(1)政治统治的方式是政治权力作用在政治统治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是政治权力主体围绕着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特定任务而形成的特定活动方式。
(2)法治力一式就是政治统治力一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统治的法治力一式,即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法治方式是政治统治建立和实施的规则方式。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治具有不同的精神和不同的实现运行方式:传统的法治中,法律规则只是政治权力主体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以法治国就是以法律规则作为手段治理社会和国家; 现代法治中,法律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约定和共同规则,由此构成政治统治的内在机制,政治统治主体依照法律的精神和规定,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
①法治的实际运行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依照和维护法律的秩序,来实现和维护政治统治的秩序。
②对于政治生活来说,法治实际还意味着依照特定制度和规则进行政治统治。因此,使得政治统治制度化、政治过程规则化,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则的要求及规定进行政治活动,以制度秩序和规则秩序,实现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秩序,以维护和实施政治统治秩序。
4. 中国当代民卞党派的构成和阶级性质简述。
【答案】中国实行多党合作制度。
(1)中国一共有8个民主党派:
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②中国民主同盟(发展重点放在知识分子方面);
③中国民主建国会(发展重点放在工商界);
④中国民主促进会(发展重点放在知识分子方面);
⑤中国农工民主党(发展重点放在知识分子方面);
⑥中国致公党(发展重点放在华侨;
⑦九三学社(发展重点放在知识分子方面);
⑧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发展重点放在台湾回留大陆人士)。
(2)中国民主党派的阶级性质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是各不相同的:民主党派成立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社会主义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变成了各自所联系和代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5. 简述政治改革的特点。
【答案】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政治改革的发生原因是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性。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的调整。政治改革实际是政治权力协调社会利益矛盾的特定方式和途径,而利益矛盾的调整,也成为政治改革的社会目标。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通过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不同的利益矛盾,是社会利益关系实现和协调的政治途径。因此,社会利益关系中利益矛盾的协调解决,在政治生活中,必然要求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构成了社会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所推行的政治革新运动。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出于被动,既有政治权力主体始终是政治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内容与方式、深度与广度、进程和步骤,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政治领导层对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利益矛盾的认识、进行改革的意向以及推动改革的能力。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也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群众运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活动。在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者有计划地选择改革时机,确定改革目标,制定改革策略,有步骤地推进改革进程,并随时调控改革的规模和速度,力求避免任何突发的和不可控的事件和行为。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过程,其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赋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此外,政治改革是政治领导集团进行的一种有计划的尝试,它需要在不断的试验和调适的过程中进行,改革者总是在不危及其政治统治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完成改革的任务。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有计划的调适,这种调适基本上是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的。政治改革则按照统治者的v1一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以具体的和局部的改革作为自己发展的阶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