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先秦士人道义传统与司马迁《史记》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士人;道义传统;司马迁;史记;批判精神

  摘要



摘  要: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继承了先秦“士人”的道义传统。首先,他将人生的意义置于“道”这一终生追求的目标之上,被德怀义,仁厚忠恕,将个体的荣辱穷达与社会的兴衰治乱联系在一起。他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其次,著史明“道”,并使之见于当世。他以孔子为楷模,“修旧起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上自远古,下迄“当世”,不论天子、诸侯、大夫,乃至凡夫俗子,莫不辨是非,著得失。这一切,都成了司马迁批判精神的基础。因此,在《史记》里,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抗争精神。
论文首先分析了先秦士人的产生及其演进过程,认为“以道为尊”乃是士人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不治而议论”体现了士人对于社会的深厚关怀,批判精神就是其实现这种关怀的政治诉求。司马迁秉承“世典周史”的史官家学渊源,继承了先秦士人“以道自任”、“评判社会”的优秀传统。同时,汉代士人社会地位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使得司马迁内心交织着多重矛盾,在这些矛盾的重压下,他便把积极入世的热情转化成了更为强烈的批判精神,这是司马迁批判精神产生的现实因素;除此之外,李陵之祸乃是其批判精神的基本诱因。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司马迁《史记》批判的寓意所在,那就是明政理、求治道。其批判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的批判、社会历史的评判、现实的批判等方面。就司马迁《史记》的批判表现形式而言,论文认为,“论赞”乃是直接的评判,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以隐含批判。同时,《史记》还以讥讽的形式表现批判。最后,论文从文史张力这一文学理论角度探究了司马迁《史记》批判精神的审美性,认为《史记》实录与虚构之间的张力,体现了批判精神的审美化意蕴;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张力,是为了让批判引起共鸣;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张力,乃是以批判精神对中和审美的突破。
总的说来,论文通过对先秦士人道义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之探究,了解司马迁《史记》的批判内容和批判形式,并用审美的眼光对其批判精神作理性的审视,目的是让我们对司马迁《史记》的批判精神有更加系统的理解与掌握,以培养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使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自己的知识负责,对客观问题的是非得失负责。并希望能籍此作个人的反省,时代的反省之一助。
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先秦士人产生的基础、价值体系以及对于社会的深厚关怀。认为“哲学的突破”是先秦士人产生的思想基础;“以道为尊”是先秦士人的价值体系;“不治而议论”是士人对社会的深厚关怀。因此,“批判”乃是先秦士人的政治诉求。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司马迁批判精神的渊源。认为士人的史官文化和道义传统是司马迁批判精神产生的历史原因;汉代士人阶层地位的变化是司马迁批判精神的现实因素;李陵之祸对于司马迁的影响是司马迁批判精神的基本诱因。第三部分从政治思想批判、社会历史的评判以及现实的批判等方面分析了司马迁批判的主要内容。明确指出,明政理、求治道乃是司马迁批判的寓意所在。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司马迁《史记》批判的表现形式。认为论赞是司马迁对社会的直接评判;《史记》的叙事之中隐含着批判,微言之中寓有刺讥。第五部分从文史张力的角度分析了司马迁《史记》批判精神的审美性。认为实录与虚构之间的张力使《史记》具有审美化意蕴;司马迁对历史理性化的思考与个人爱憎情感之间的张力让批判引起共鸣;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辩证的分析,使《史记》在肯定与否定中以批判的精神突破中和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