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坚科认为:“由于(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该观点() A.客观评价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 B.认为斯大林模式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 C.指出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特点。 D.肯定了斯大林模式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
《大国崛起》认为:“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据此判定列宁与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分别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