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7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之普通语言学概要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法

【答案】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2. 语素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语素。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音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如“马”是单音节语素,“葡萄”和“歇斯底里”是多音节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如“石头”中“石”是词根,“头”是词缀。

3. 音位

【答案】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例如说汉语普通话的人通常认为“埋”“麻”“忙”分个词里都包含同一个元音“a" ,一般在标音时也都写作[a],其实这只个词的读音是

有前后差别的。在汉语普通话中

解,因此同属于一类。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a]。

4. 亲属语言

【答案】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亲属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和对应关系。语系、语族、语支都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建立的,称为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壮语、苗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它们分别包含了发音时舌位的不同并不区别意义,不会引起意义上的误

5.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二、简答题

6. [b][p]在汉语普通话裹是不是属于同一个音位?

【答案】不是。音位是一定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如给定语音环境:将它们分别与[b], [p]结合,可得到:

(1)八、班、帮…

(2)趴、盘、旁…

可见[b]、[p]和不同音位结合时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它们属于不同的音位。

7. 字与词的关系怎样?

【答案】文字中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从记录的音节数目来看,它既可能只有一个音节,也可能有几个音节。如英吉利文字中的"bicycle" ,字形——"bicycle" ,字音—

[baisikl],字义——“自行车”,记录三个音节。而我国的汉字则是另一种情况,一个字原则上只记录一个音节,而汉语的词既有单音节的,也有复音节的,所以一个汉字可能记录一个词(如“红”

,也可能只记录一个词素(如“捍”;此外,还有少数的字并未记录完整“笑”“树”)“溉”“铿”)

的语言成分,要几个字合起来才能记录一个词或词素(如“首藉”)中的“首”“藉”、“孑”中的“孑”“”、“卡宾枪”中的“卡”“宾”。

8. 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语言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答案】某一民族的语言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其它各民族的语言在这一民族语言的影响下获得迅速的发展,这是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语言间相互关系的两个重要的、有着紧密联系的方面。例如,我国各族人民越是全面地、牢固地掌握汉语,那么汉语对他们的语言的影响也会更深、更大,而汉语也会更多地从各族语言中吸取一些对自己有用的成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语言间的这种关系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

9. 文字同记事的实物和记事图画的关系怎样?

【答案】无论是记事的实物还是图画,都还不是文字。它们虽然能够起一些辅助交际、帮助记忆的作用,但是不记录语言,不代表一定的词句。利用实物来辅助交际太不方便。不论如何加以改造,结绳、结珠或者讯木都不能记录语言中成千上万的词,并用以组成句子和文辞。而记事

图画所用的画的办法则比较好。于是,占代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把记事图画逐步地加以简化、整理、充实,使它能代表具体的语言成分,有了读音。这样,人们就创造了文字。

10.阶级怎样影响语言?

【答案】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个别的社会集团、个别的阶级对于语言远不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极力设法利用语言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各个阶级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能不给语言以一定的影响。

(1)首先,语言是社会各阶级共同的财富,它是在全社会的运用中,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因此,各个阶级对语言的发展、丰富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这是阶级影响语言的主要方面。

(2)与此同时,各个阶级还企图给语言一些特殊的影响

①一种表现是,各个阶级有时候把自己特别的词语“强加到语言中去”。

②另一种表现是,各个阶级“有时把同一的词和语理解得各不相同”,就是说,在对词语的共同理解之外,各个阶级给它们加上一些阶级色彩。

11.什么是同义词?

【答案】某一语言的词汇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称为同义词。同义词的来源很多,借用方言词和外语词都可以产生同义词。但更主要的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由于进一步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种种特征,因而创造出舆旧有的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基本相同的新词,形成同义词。

12.“布”古代指麻布,“鸟”古代指长尾的鸟,“坟”古代指一切高大的土堆,“脚”古代指小腿,“书记”过去指管文书的人,这些词现在的意义是什么? 它们从古代到现代在意义上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案】“布”今指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从古至今词义扩大。“鸟”今指一般能飞的脊椎动物,从古至今词义扩大。“坟”今指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从古至今词义缩小。“脚”今指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从古至今词义发生了转移。“书记”今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从古至今词义发生了转移。

13.什么是语音的弱化和脱落? 指出下列语流中的弱化和脱落现象:汉语:脑袋[nQu][tail>[nauta]打扮[tA][pan]>[tA p3n] 衣服[fu]>[if] 你们[ni][man]>[him] 英语:of COv]>[or](…的…) 俄语:xopomo[XorO。Jo]>[XorA。Jo](好)

【答案】语音的弱化就是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的变弱。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的减少。元音的弱化急是出现在弱化音节中。语音的脱落就是发音中某些音的消失。消失的音往往原来是弱化音节里的,所以脱落和弱化有密切的关系。

弱化现象有:“打扮、of 、xopomo ”中的语音变化。

脱落现象有:“脑袋、衣服、你们”中的语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