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小集团思想”自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美国心理学家贾尼斯详细地研究了集体讨论过程中可能产生失误这个问题。他分析了各种政治和军事决策,发现了“小集团思想”的现象。

(1)“小集团思想”的定义

“小集团思想,’,又称“群体思维”,是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这一群体的成员认为,保持群体的统一、创造和谐的气氛有特殊意义。由于把这样的目的摆在首位,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使决策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群体思维的特点

①顺从性思维

在这种群体中顺从作风占主导地位。如果某一群体成员不接受领袖人物或多数人的意见,会受到孤立、嘲笑或排斥。在这种条件下即使群体成员对采取的决策有怀疑也不敢公开发表意见。因此,“小集团思想”会造成一批俯首帖耳的顺从者。

②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在具有“小集团思想”的群体中,其成员往往会封锁怀疑群体决策正确性的信息,尤其是对群体领导人封锁这种信息。这样,会严重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

③盲目乐观情绪

在这种群体中往往过高估计成功的概率,过低估计失败的概率,认为本群体的决策一定会成功,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④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这种群体的成员往往认为,一切都决定于他们的行动,过高估计自己拥有的物质手段、自己的组织和专长,而对外部条件、敌方力量估计过低。

⑤首创精神的假象

这种群体认为自己在解决经济或政治问题生具有首创精神,人们或社会组织的命运取决于它的决策。而实际上,这种信念只小过是一种假象。

总之,“小集团思想”一方面会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成员的自我满意感; 另一方面却会降低决策的质量,使群体决策的效果比个人决策的效果更差。

2. 如何正确运用群体压力?

【答案】(1)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

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它叫做“顺从”或“从众”。群体施加压力的方式有四种: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团体优势。

(2)群体压力影响社会从众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关键是管理好从众行为,趋利避害。

①把握引导和造成从众行为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形成‘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舆论氛围,而且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 ②避免和消除消极从众,企业在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淡化群体规范的作用; 员工要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领导者要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

(3)不能否认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的存在,而且应当重视这一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的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

二、简答题

3. 如何看待各种人性化的假设?

【答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认识的深化,人性理论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理论上日臻完善,在方法上逐渐严密。特别是在近代,人性学说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总结前人的观点,将人的特性理论归纳为四种假设。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该假设称为X 理论。“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乐卞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①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②大多数人都没能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负任何责任。

③大多数人的个人日标与组织日标都是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日标必须靠外力的强制。

④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⑤大多数人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⑥人群大致分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假设; 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根据“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力一式应当是: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仟务方面; 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 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作定额、技术规程; 在激励约束制度上,主要用金钱报酬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②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③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有更大的影响。 ④组织领导者应当满足职工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作效率会随着职工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提高。

根据这一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首先,管理人员小能只考虑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应当关心人、体贴人,爱护、尊重员下,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组织十气。其次,对员工的奖励应当尽量采取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最后,管理人员要山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中介,鼓励交流、沟通,经常倾听员工意见并向上级发出呼吁。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一级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吉雷斯的“成熟一一小成熟“理论中所谓成熟的个性,麦格雷戈Y 理论,也与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异曲同工。自我实现人假设作为三者的概括。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厌恶工作并不是人的普遍本性,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会像娱乐、休息一样自然。

②人们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外来的控制、惩罚不是鞭策人们为组织目标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

③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日标并不矛盾,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会自我调整,将个人日标和组织日标统一起来。

④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力求有所成就,缺乏施负、逃避责任并非人的本性;

⑤大多数人都具有高度的想像力、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的潜能只得到部分发挥。

根据这些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首先,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的职能应从监督、指挥变为帮助人们克服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其次,激励方式应从外在激励改变为内在激励为主。外在激励来自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索,内在激励来自工作本身,诸如工作的挑战性,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发挥潜能,满足其自尊、自我实观的需要。最后,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利。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埃德加·沙图等人经过长期磅究,认为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各自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合于某些人和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