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803中国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山灵雨》

【答案】《空山灵雨》是许地山惟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空山灵雨”恰当地概括了许地山的写作风格一一质朴、清丽,又充满哲学和宗教的气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其中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迷离徜恍的朦胧,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文章巧设比喻、隐喻,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思,具有小说化的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2. 第三种人

【答案】第三种人是指以苏汉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他们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其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正当左联批评界开始同胡秋原论战时,自称为“第三种人”的苏汉(杜衡)连续发表《关于<文心>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等多篇文章,指责“左联”霸占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实质上体现出某些小资产阶级作家的超阶级文艺立场,它与“左联”所张扬的阶级论观点是相悖的。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瞿秋白、鲁迅等纷纷撰文,全面展开对“第三种人”的批判。

3. 《山洪》

【答案】《山洪》是吴组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鸭咀涝》。其主要反映的是新四军在皖南抗战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塑造出章三官这个质朴善良,坚韧勇敢的农民形象,是抗战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山洪》通篇可以用“茂林话”进行阅读,其中描写的人物、掌故、生活场景和儿歌,都是当地人所熟知的,读来倍感亲切。

4. 语丝体

【答案】语丝体是现代文学初期的一种散文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5. 《日出》

【答案】《日出》是曹禺于1935年创作的一部四幕话剧,连载于《文季月刊》1936年1卷

14期。讲述的是少女陈白露原是有才华、有追求的中学生,只因父亲病故,家道中落,被迫飘泊风尘,沦为高级妓女,混迹于上层社会,寄生豪富。她虽不甘堕落,却无力自拔。旧时恋人方达生正直、真诚,却又缺乏人生经验,他特地远道来访,劝说白露脱离风尘,偕同走向新生活。白露心有所动,无奈陷溺甚深,恐达生力不能及,故矛盾万分。后因营救孤女“小东西”失败,陈白露精神受挫; 而她赖以寄生的银行经理潘月亭又因公债投机破产,最后陈白露服药自杀。剧作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将“多少人生的零碎”组成幅度宽阔的都市生活画卷,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市畸形生活与畸形人生,预不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结局。剧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冲突尖锐,悲喜剧融于一体:语言凝练、生动,潜台词丰富。

二、论述题

6. 分析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答案】本诗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作者对萧红的思念。戴望舒与萧红是好友,萧红生时受尽磨难,一生寂寞,如今逝者无言,安葬在此听海呢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慰藉,暗隐一种超脱的心境。《萧红墓畔口占》一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1)仿效悼亡诗的传统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墓前表达他的哀思。对于被悼念的对象,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在这首诗中,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萧红是怀有好感的。这种好感可以被界定为一种作家之间的钦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可以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所有这此,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①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首先是时间的细节。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问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其次是历史的细节,或是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这对理解本诗非常关键。这

首诗写于1944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烽火连天。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路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意义觉察的内涵。

②诗人使用的隐喻:“红山茶”

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着诗歌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2)对比的巧妙运用

在这首诗的前两行,对比运用得非常巧妙。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指涉了人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3)成熟的诗歌语言

在这首诗中,戴望舒所展现的诗歌语言上的成熟令人惊叹,具体表现在:

①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 ②在修辞上,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

③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也融有多重的对比关系,却仍然保持着一种结构上的艺术平衡。

总之,在视觉上这首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的是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就阅读而言,该诗更是符合诗歌的现代趣味,其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 同时,也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7.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老舍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案】老舍的作品以京味儿、简洁、幽默著称于世,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卓尔不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块丰碑。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除保持他一贯的艺术特点外,还展露出一些新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

(1)严峻、深沉、朴实的风格,透露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骆驼祥子》中,老舍通过祥子一生的悲剧来反映社会的黑暗,是严峻的。与此同时,老舍不单从祥子物质上的贫困,更从其心理上展不人间的地狱,这也是深沉的。除了这一点,作家新的艺术处理方式和对幽默看法的变化也是一个因素。

《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一生的沉浮为主线结构,以心理描写与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来推进故事进程,以准确、鲜明、通俗、独到的语言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事件。整部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主线,心理描写富于独创性。描写与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