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26外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19世纪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被称为______。

【答案】自然派。

【解析】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70至8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逐渐衰落。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的短篇小说《骚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

2. 《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

【答案】聂赫留朵夫; 马洛斯娃。

【解析】《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同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3.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______作家在《______》中塑造出来的。

【答案】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解析】“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

二、名词解释

4. 《新约》

,因为【答案】《新约》是基督教《圣经》的第二部分。新约与旧约恰成对比(即摩西之约)

旧约不能在人的心里产生公义。基督教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新旧约以耶稣出生为界限。

《新约》据传是耶稣使徒及其弟子们的著作汇编。《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最初用希腊文写成。《新约》全书由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使徒书信分保罗书信和一般书信; 保罗书信又分教会书信、个人书信、监狱书信和希伯来书。

5. 湖畔派

【答案】湖畔派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英国流行的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流派。即由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其代表诗作是《丁登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了咏》,充满神秘怪诞色彩。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诌媚英国王室之作。

6. 《恶之花》

【答案】《恶之花》是波德莱尔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它完美体现了波德莱尔的创新精神:一方面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他也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全诗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中,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7. 奥林匹斯神系

【答案】奥林匹斯神系是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神系,因居于奥林匹斯山而得名。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庞大神族,诸神各司其职,分别掌管天上人间的各种事物。它是父权制时代社会的反映,其中主要的有天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海洋神波塞冬、女战神雅典娜、地狱之神哈得斯等。又称为俄林波斯神系。

8.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 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9. 荒诞派戏剧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

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三、简答题

10.怎样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

【答案】《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

(1)《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

日本18世纪的著名学者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物哀”的含义大致是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有“多愁善感”和“感物兴叹”之意。《源氏物语》的确是一部充满“物哀”情调的作品,由于选取日常男女私情而不是政治斗争这样一个角度表现人物的命运,就使得作品能够从最细微处着手,详尽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可悲结局。“物哀”也恰恰只能在这种看上去十分琐屑的日常情感生活中得到体现。“物哀”表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敏锐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直观的、情感化的、非逻辑的。

(2)“物哀”实质上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风格

它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有重大的社会主题、宏大的气魄、无限的力度和剧烈的矛盾冲突,也不像中国悲剧那样充满浪漫的激情和深重的伦理意识,而是弥漫着一种均匀的、淡淡的哀愁,贯穿着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从而体现了人生中和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由于平安王朝佛教盛行,紫式部本人也笃信佛教,这就使得这种悲剧性建立在了佛教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如果说“物哀”作为一种悲剧风格,也表现为悲剧冲突,那主要就是现世的情欲享乐与深层意识中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意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是内向化的,冲突的舞台就在人物的精神世界里。

(3)“物哀”传统的奠定

“物哀”所奠定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性、抒情性、悲剧性的美学风格,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一

,在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的大特征,并被近现代的作家所继承下来,在日本近代“私小说”

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美学风格的影响。

总之,“物哀”是《源氏物语》审美理想的核心。它不但是正确地理解《源氏物语》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日本传统美学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