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

【答案】凡尔纳作为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后世科幻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

(1)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内涵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包含地球冒险、星际历险以及科学发现等科幻性内容,开启了科幻小说崇尚科学的永恒主题。除此之外,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还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的冷静批判。

①对殖民主义进行了谴责。凡尔纳在其作品中批判了各种种族灭绝政策,真实地展现了黑奴的悲惨生活,从而对殖民主义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在描写贩卖黑奴的作品中,可以说凡尔纳的这部《十五岁的船长》揭露得最为真实和深刻。

②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你死我活的利益竞争和战争发动者的罪恶。凡尔纳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流星追逐记》就通过这场闹剧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和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③鞭挞了陈腐的封建陋习。作者对各种陋习进行了讽刺,如《八十天环游地球》就揭露丁印度殉夫的陋习。《米歇尔·斯特罗戈夫》描写沙皇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冲突,表现专制主义的非人道。

(2)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艺术成就

①情节生动有趣。凡尔纳往往将丰富的、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自然地编织进生动的情节之中,利用反面人物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制造波澜,设置冲突,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海洋三部曲”中的艾尔通,《十五岁的船长》中的尼占鲁,还有苏尔策,都起到这种作用。

②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性格怪癖、架鹜不驯、超凡脱俗的尼摩,勇敢机智、镇定自若的少年船长狄克·桑特,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人物描写决不脸谱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大胆新奇而又不流于荒诞的想象。凡尔纳凭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上到太空、下到海底的各种景象,其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厚的旅行经验,为这些想象增添了腾飞的翅膀,展示了一个既神秘刺激又真实可感的世界。

2. 古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在欧洲文学的发展长河中是如何发生冲突又互有补充的?

【答案】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流,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呈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现代文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主要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1)古希腊文学倡导自由,希伯来文学倡导理性,造成了二者的冲突

①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体现的是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其人性趋向是自然原欲。希伯来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理性——人”三位一体的机构框架,体现的是一种宗教人本意识,其人性取向是自然原欲,也就是宗教理性的。②希伯来——基督教文学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之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倾向。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后世西方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③当人们把《圣经》作为希伯来民族的神话与史诗去理解时,却很难看到希腊神话与史诗中那充溢灵性与原始欲望的神、英雄与人。在那里,有的是神化的人,而非古希腊式人化的神; 是人向神的提升,人的主体性的萎缩,而非希腊式的神向人的下滑,人的主体性的高扬。

④中世纪晚期,世俗教会把基督教精神推向极端,宗教人本意识蜕变为神本意识,原始基督教对人性本质的理性追求走向了对人性的扼杀,于是,一些人文主义者就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向它发起了攻击。古希脂文学所属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文学所属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形成冲撞之势,文艺复兴也就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转型时期。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冲突的焦点,这种冲突实质上也就是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的冲突。文艺复兴将一度极端化了的人、神关系,也即原欲与理性、个体与客体的关系做了调整,从而有了“人”的觉醒与解放。

(2)二者此消彼长,又相互吸收,共同成为西方文学的基础文艺复兴中既有两种文学所属的两种文化对立与冲突的一面,同时又有融合与互补的一面。具体表现为:

①人文主义吸收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因为原始基督教和《圣经》本身所倡导的仁爱、忍让、宽恕等博爱思想,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这正是两种异质文化融合的契合点。希伯来——基督教的这种宗教人本精神为人文主义所汲取,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也拥有了人人平等、仁慈宽容等基督教观念。

②综观欧洲文学,每一次的文学思潮都是二者的共同发展与调和冲突。古希腊崇尚自由,古罗马文学要求克制,中世纪的宗教文学强调禁欲,人文文学以自由为突破口,宣扬人的价值,又经历了启蒙文学,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乃至现代派,其实都是二者相互交融的结果,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哪种文学占主流而已。

③西方文学崇尚自由,这和古希腊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又有浓厚的宗教意识,理性的见证等等,这就源于希伯来文化。

总之,古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所属的两种文化各自都有其发乎人性、合乎人性的积极作用,又有其违背人性、危害人性的消极作用。它们当中任何单一的文化范式都不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反

映,因而也不是人类发展所需要的最合理的文化模式,只有两者的互补融合才是正确的选择。在以后的文学发展中,两种文学所属的文化依旧在冲突和融合中此消彼长,互相制约,共同拓展人性的深度,挖掘人性的内涵。

3. 试以一个剧本为例,谈谈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答案】《哈姆莱特》位列莎士比亚“四人悲剧”之首,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这部悲剧写于17世纪初,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超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莎士比亚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历史题材,《哈姆莱特》体现了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广泛地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图景,但同时它又着力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激烈的思想斗一争,将残酷的宫廷斗一争、日常的家庭生活场景,与神秘怪异的鬼魂、墓地的戏谑、真疯和装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特性。

(2)情节创设丰富生动

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既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意义,也在互相转化中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其他次要情节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同时,他的戏剧情节丰富,表现了广阔的历史图景。《哈姆莱特》情节的丰富性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闺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展现。莎士比亚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3)悲喜剧因素融合《哈姆莱特》是悲剧,但是作者打破了悲喜剧的严格界限,将喜剧因素融入其中,获得了丰富的美学效果。例如,掘墓人场景和波洛涅斯送别儿子场景,都具有喜剧气氛。

(4)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莎士比亚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反面人物中,克劳狄斯这个“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阴险狠毒,笑里藏刀,表面对人和气,善于笼络人心,实际无比凶狠奸诈。在正面人物中,特别是哈姆莱特,其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内心的层层矛盾,使其具有特殊的魅力。奥菲利娅天真柔弱,既真心爱哈姆莱特,又甘心做波洛涅斯的工具。霍拉旭理智冷静,同哈姆莱特一样,抱有人文主义的理想,富于正义感,但性格不同,又没有如哈姆莱特那样肩负起不共戴天的复仇任务,自然不会产生哈姆莱特那样激烈的内心斗争。除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外,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还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