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苏联社会主义报业是怎样逐步瓦解的? 这一过程留给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答案】(1)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瓦解过程

①公开性原则带来的变化和争论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拉开了全面改革的序幕。在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形势迫使苏联“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并且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方针。“二十七大”以后,他又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提倡“公开性原则”,认为“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他尤其要求新闻界做出努力,“报纸应当支持公开性原则”,“应当将更多的事实公诸于众”,因为新闻媒介是“实行公开性的最有代表性和群众性的讲坛”。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要求,“二十七大”后苏联报界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调整,随之出现过一番活跃景象。

②从“革命性改造”到放弃党的领导

苏联报刊的变化后来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开性的旗帜下,特别是在“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等口号的庇护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报刊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过程中,往往互相攀比,追求轰动效应,比谁揭露得最多,谁的消息最惊人,谁的用语最尖刻。报刊在刊登议论文章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危言耸听,越来越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如果前一时期对斯大林的功过、对苏联的发展历史还保持全面分析的态度,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刊上就更多地抨击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倒退,只有离开社会主义才是“向全人类进步方向的迈进”。还有的文章由批判斯大林而攻击列宁,否定他领导的十月革命。总体来看,由于苏共领导积弊过深而又不能正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导致国内政局日益混乱。政治上的混乱带来了报刊舆论的混乱,报刊舆论的混乱又助长了政治上的混乱。这就为苏共瓦解、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③从新闻法颁布到“8·19”事件

1988年以后,苏联报业已经从报道方针、内容到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1990年出台的新闻法又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变化。经过一番讨论和酝酿,苏联第一部新闻法《全苏新闻法》于1990年6月正式通过,同年8月开始生效。

面对国内越来越混乱的政治局面,苏共党内意见不一、矛盾尖锐、派别对立。有一部分人力图通过中止改革进程来扭转危机,重新恢复政治秩序。这就有了著名的“8"19”事件。

"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的瓦解进程,同时也给苏联新闻业带来致命的一击。政变流产的第二

天,叶利钦便下令由俄罗斯联邦政府接管全苏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免去原总经理的职务。原有的以党的机关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系统,随着苏共被停止活动而迅速陷于瓦解。

④走向全面解体

阳·19”事件后,除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外,又有一些加盟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首脑撇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立法机构,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用独立国家联合体来取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除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是第二年加入独联体的)的领导人聚首阿拉木图,正式签署了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面对这一分崩离析的现实,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宣告结束苏联的存在。于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翻过了历史的最后一页,苏联的报业体系也随之全面解体。

(2)深刻教训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新闻路线,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否则只能带来动荡和巨变。

2.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互联网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平台,代表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即网广播。而因为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信息系统中占有统治地位,互联网对三大媒体而言更具有革命意义。

(1)数字化

互联网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计算机是将信息化为“比特”进行存贮、处理和传输的。“比特”即为信息最小单位,人们用“1”和“0”代表比特,这样,越来越多的信息,如声音和影像,都被简化为同样的1和0}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化。这些“1”和“0”不像从前的模拟信号那样是连续的,而是断续的。互联网的首要特点就在于它传播的是在时间和幅度上离散的数字信号。

(2)信息容量巨大

目前的互联网每天有六十多万个网络,六百多个大型联网图书馆,四百多个联网学术文献库,五十多万个网页站点在为人们24小时不间断提供新闻信息、娱乐和通信服务等。

(3)多功能

一般将互联网的典型功能分为远程登录,文件传送协议,电子邮件和公告牌。通过这四项功能,人们不仅获得一个覆盖广泛的信息传播的空间,还拥有了一个巨大的方便的数据库。网络功能的无尽的可能性,使它日益挣脱“大众传媒”这样的界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网络塑造了一个独立于现实物理世界的电子世界。

(4)多媒体

混合的比特将多媒体轻而易举地带到计算机显示屏上,各种感觉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圆等的混合,让使用互联网了解新闻或娱乐都具有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5)链接

www 出现后,超文本链接成为网络的最大魅力所在。通过链接从一个站点就可以获得多个站点拥有的相关信息。这与看一份传统报纸和看一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大不一样。

(6)星状网络

如果我们绕到眼前的计算机的背后观察互联网络的设置,就会发现它与电话系统相似,却不同于传统的媒体网络,比如广播电视网。尼葛洛庞帝将前者描述为“星状网络”,后者为“环状网络”。

(7)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信息不再是被“推”给消费者,而是人们自己将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这被称为典型的“交互式”传播。

(8)自由参与传播的可能性

互联网出现后,办一个按自己意图说话的“个人媒体”成为现实。到目前为止,互联网提供了新闻与言论的最大自由度,网络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时代结束了。

(9)全球传播

国际互联网是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络,通过一定的协议,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联结成一体,这意味着互联网传播是没有国界的。

3. 简述广播电视的政治特征。

【答案】广播电视的现状包括现状、政治特征、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的内容。广播电视的政治特征因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不同。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播电视具有高度商业化和垄断化的特征,并为资产阶级、特别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需要服务的。

(2)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播电视,是为社会主义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自80年代末期起,苏联和东欧地区发生了重大政治变化,这些国家的广播电视的政治属性也发生根本的变化。

(3)发展中国家的广播电视,为维护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满足本国人民的信息和娱乐需要进行艰苦的创业。

由于各国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显得千差万别。

4. 简述“一战”后法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

【答案】战后法国报业在新的起点重新兼并集中,最终形成垄断。具体说来,战后法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

由于纸价上涨和经营不善,法国报纸数量和发行量连年下降。1952年,日报减至131家,总发行量减至960万份,退回到1914年的水平。一些实力较强的报纸却日益发达起来,为日后形成报团准备了基础。

(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在进一步的竞争中,一些中小报纸逐步依附于大报,而成为其地方版,于是全国出现了_十多个区域性报团。其中最大的四个是:以《法兰西晚报》为中心的阿歇特报团、以《费加罗报》为中心的普鲁沃斯特报团、以《解放了的巴黎人报》为中心的阿莫里报团、以《震旦报》为中心的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