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混搭”模式下,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混搭”,是指人们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上产生了一系列跨界之下的令人耳目一新和深具想象空间的种种搭配模式。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04年以来经历拐点之后最为令人振奋的一种发展业态,“拐点”,意味着过去发展模式的终结,新的发展逻辑的开始。

跨界往往是和“混搭”相结合的,它带来的不是原有价值和市场逻辑的简单延伸,而是1+1)2的价值倍增效应。

(1)激活原有的“沉默价值’夕,形成范围经济的服务格局。品牌、渠道、客户资源,原本在传媒的单一化经营中都有其特定的单一化的角色与价值,其开发度和价值利用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引入新的市场要素和功能因素之后,有助于实现相关要素的多重角色、多重使用及其价值的多重开发,营造新的价值实现模式。

(2)拓宽原有的市场边界,谋取更大的市场版图。在“混搭”模式之下,由于有了更多的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的更多搭配与组合,便造成了一种建立在原有产品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市场“泛化”现象一一人们有可能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去谋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和更为丰富的价值实现方式。

由此可见,新媒体会带来传媒业结构的分化重组,不同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的界限会被打破,传媒业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本和技术革命,媒体的业务和经营模式将超越现有模式,出现两极分化一一“全媒体”和更细分受众的专业媒体。

2. 简述国际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答案】新闻传播日益国际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国际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正式各个历史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反映。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播力量悬殊,发展极不平衡。

不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收音机、电视机等,发达国家都占据着绝大部分份额。发达国家几乎都有新闻通讯社,有的国家甚至有儿十个,它们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庞大通讯网络,可是还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自己的通讯社。发达国家占用的全球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运行轨道的份额达90},来自那里的电波充斥全球上空,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却很难让其他地方收到。这种悬殊的传播实力,必然使国际新闻传播的状况极不平衡。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新闻信息的流向不合理,基本上都是前者流向后者,而由后者流向前者的却微乎其微。

很长时期以来,西方四大国际通讯社根据他们的视角播发的国际新闻占到全世界国际新闻报

道的80,而其中只有10}}-30%的内容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报道。西方几家大的国际广播机构、国际电视机构按照它们的价值观念采制的广播电视新闻,犹如天马行空,传遍全世界。

(3)国际新闻传播的内容存在种种不客观、不公正、不健康的现象。

西方新闻机构总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新闻,他们播发的新闻报道往往带有严重的主观偏见。人们担心,在这种文化渗透的冲击下,各国自己的文化将毁于一旦,它们各自传统的价值观将逐步消亡。

3. 作为《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王韬在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哪些重要问题?

【答案】(1)王韬简介

1828年生,江苏甫里人,自幼资赋聪敏。年轻时期跟随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在英、法等国游历,深感中国落后。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奋起直追,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途。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先自主办报的人之一,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循环日报》每天于头版处刊登一篇政论文章,故此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2)王韬论述的问题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王韬曾在其《上潘伟如中承》书中阐述了他在香港主办《循环日报》的目的: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a.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只要在各省省会设立报馆,即可以“一知地方机宜”,“二知讼狱曲直”,“二辅教化之不及”,使报纸成为“博采舆论”的工具。

b. 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纸宣扬君王的恩德,传播朝廷的政令,使“君民上下互相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c. 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他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d. 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韬十分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以便师其所长,避其所短。因此他建议设立翻译外报的专门机构,使朝廷随时掌握外国情况,“即遇交涉之事,胸中自具成竹”。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王韬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己。另外,他严厉批评当时科场应试中使用的“时文文体”。王韬在当时独树一帜的时政评论文被称为“报章文体”。后被梁启超发扬光大,也被称作“时务文体”。

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

“挟私评人,自快其忿,’o

4. 简述路透社的业务特色。

【答案】路透社是1851年由朱利叶斯·路透(JuliusReuter )在伦敦创办的。它是英国最早的新闻通讯社,也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通讯社之一。19世纪末,路透社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这种成就与其业务特色是分不开的。

(1)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业提供经济新闻。这是路透社的传统项目,经过小断革新、完善,现在它是世界经济信息的最大供应者。商情新闻的主要内容有:市场交易的价格及波动; 外汇市场; 与市场动向有关的重大世界新闻; 各交易所的一般情况; 对商品生产、动向和消费有影响的消息; 生产和股票的统i}一调查; 摘自世界著名刊物的重要评论等。此外,用户可通过它的电脑系统进行货币、股票、证券、黄金等项交易; 它还出售电子设备; 提供各种信息检索,包括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信息、各大公司的报表资料、各国报刊的文章材料等。路透社的经济新闻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地位,并日渐成为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总收人有90%来自提供经济信息。

(2)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涉及面广,素有“迅速,干练”之称。针对大众化报纸信息需求量大的特点,路透社开始了采集和发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新闻,向报界供稿。1858年10月,他说服《广告晨报》的总编,让该报免费试用路透社快讯两个星期,接着又和其他几家报纸达成了同样的协议。由于路透社提供的报道迅速准确、价格便宜,各报陆续与它签订了订稿合同,就连一向保守自负的《泰晤士报》后来也成为它的订户。取得报界支持以后,路透社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并且常常以时效性强的独家新闻在同行竞争中取胜。

1859年2月7日,当法奥关系日趋恶化、整个欧洲都在关注事态发展之时,路透社记者从拿破仑第三在国会的演说词中了解到法国政府对奥地利的态度,并通过电报线路迅速向英国发布新闻,从而成为第一个报道法国有可能对奥宣战消息的记者。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路透社又一次抢在其他媒体之前发布了战况消息。1865年4月,美国总统林肯遇刺,路透社比欧洲所有新闻媒体早两天报道了这一震惊世界的突发事件。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路透社的声誉和影响。

5. 简述《新莱茵报》的宣传特色。

【答案】《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6月1日创刊于德国科伦,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新莱茵报》在无产阶级报刊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列宁曾称赞它是“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无与伦比的机关报”。它的宣传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新莱茵报》打出的虽然是民主派的旗帜,但是它时时处处强调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问题。它不遗余力地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德国革命制定的政治纲领和党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以此来武装群众、指导斗争。

与此同时,《新莱茵报》注意斗争策略,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对专制制度、容克地主、贵族官僚和反动军阀,《新莱茵报》坚决抨击,深刻揭露; 对大资产阶级的反动主张,报纸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小资产阶级,报纸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态度,支持他们与无产阶级一致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