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政策(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2. 舒茨(AIfred Schutz)
【答案】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3. 反向社会化
【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4. 社会保障
【答案】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5. 群体贫困
【答案】群体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十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6.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
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现在,政治社会化己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二、简答题
7. 简述社会分层的方法。
【答案】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2)声誉法。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法等。
8.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答案】(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大战. 这是因为生产力是人类无知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生产方式不断地新陈代谢,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上禅理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但社会生产力并小是社会变迁的唯一原因。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之外,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的作用,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自然环境、人口、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等;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社会变迁,还要受到种族特征、民族特征和各个国家、民族历史传统的影响。
(2)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主要内容:西方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变迁理论,主要包括在进化理论、循环理论、均衡理论和冲突理论。
①在社会进化论看来,社会变迁好似生物有机体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成分小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与此同时社会有机体的管理和调节机制也日益分化和复杂。无论这种进化是单向的还是多元方向的发展,人类社会都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社会进化的主要方式是渐进的、连续的。
②历史循环理论认为,一个文明或社会的历程是起源、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在文明解体或衰亡的基础上,新的文明诞生、成长,但最终还会走向衰落和解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循环往复变化的历史。
③社会均衡理论就其内在逻辑来说,是否认社会变迁的。而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历史的进化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是社会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新的资源,由此导致社会系统新的分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整合,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
④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都被矛盾联结在一起的整体。由于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而社会变迁是必然的。社会冲突的根源不在于社会经济关系,而在于社会中权力分配的状况以及人们对权力再分配的欲望。
(3)两者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是把社会及其变迁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系统来认识的,强调的是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西方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更多的都是构建在社会进化论的基础上,片面强凋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了这种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9. 社会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范式?
【答案】科学中的范式是指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认的、不言自明的一些信念和假设。社会学主要有以下理论范式:
(1)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①基本假设: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类似自然现象的规律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 ②实证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学科。它追求的是理论、概念和变数的精确性以及在研究目的和结论上的“价值无涉”。
③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学派、交换理论等。
④研究范式表现在,在强调经验材料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重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力图使社会学的研究通过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化等手段,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目标,进而实现理论知识体系和逻辑一一方法论手段相统一的日的。
(2)人本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①在关于人与社会的假设上,人本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与自然界不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依赖于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②人本主义社会学主张,社会学不应当是价值无涉的,而应当体现对人性的关怀; 应当依据人们对社会现象赋予的意义来解释社会现象。
③人流派主要包括社会互动理论、常人方法学、拟剧社会学等。
④人本主义社会学指责实证主义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与互为主体性,忽略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