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765社会保障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的关系。
【答案】人口老龄化是影响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养老保险是否适合是否完善,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是否幸福,是否老有所养的重要条件。
(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家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的人口称为老龄人口,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2)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①人口老龄化首先体现在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上
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领取养老保险金,带来了养老保险资金预算的压力。因此老龄化会导致养老保险筹财务模式的转变。现收现付的财务模式无法积累起资金,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到来。因此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财务模式开始由现收现付向完全积累或者部分积累模式转移。
②人口老龄化会导致补充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因为人的需求既有一致性,又有多样性。政府基本养老保险只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就为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补充养老保险能最广泛地调动社会资源,体现不同地区、行业、企业间的经济发展差别,既能缓解基本养老保险扩大产生的财政压力,又能保证个人养老保险待遇总水平不会因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减少而降低。
2. 社会保险基金有哪些特点?
【答案】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点有:
(1)强制性
社会保障基金是依法强制筹集的,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管理和使用。
(2)储备性
社会保障基金一般分为积累型基金和现收现付型基金。积累型基金是为了应付那些发生概率很高的风险,如老年风险,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需要事前有所积累; 现收现付型多采取“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的政策,因此现收现付型基金并非完全没有积累,也要有少量积累作为资金储备。
(3)互济性
社会保障基金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是社会成员之间互济性的反映。
3. 为什么说社会保险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
【答案】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可以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是因为:
(1)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的,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使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而享受社会保障则成了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这就使得社会保障由此进入规范化与强制性发展阶段。
(2)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
(3)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4)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险解决的是社会成员的未来或可能遭遇的生活风险,客观上能够起到预防贫困的作用,与慈善事业及济贫制度解决的现时或现实风险相比,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5)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其保障水平更是普遍高于社会救助项目,从而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从而是社会保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4.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答案】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是:
(1)城市低保是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调节器城市低保作为社会保障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它能有效的调节由于失业、分配不公等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首先,它能弱化失业对经济发展的束缚; 其次,它能弥补市场分配体制的缺陷; 最后,它能稳定与改善国民的未来预期。
实践证明,城市低保的实施,对于治理通胀紧缩,解除国民后顾之忧,确保国民经济平稳高速发展的作用非常重大。
(2)城市低保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件大事。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一并作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城市低保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有钱多救济,没钱少救济,难以保障。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对的是低于保障标准的全体市民,它覆盖面广,而且是依法进行救济,真正依法构筑起解决城市居民生活困难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无疑,这对传统的社会救济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城市低保制度很好地支持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社会保险有效地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并为避免受保者沦为弱势群体创造了条件。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面临着缴费率高、覆
盖面窄、历史成本风险大、资金压力大等重大问题,致使在实践中不得不用“低门槛”的城市低保来为社会保险“补台”。城市低保制度的实施为社会保险完善现行制度,实现覆盖到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所有劳动者的目标争取了充足的时间,大大化解了新旧体制交替的制度风险。
(3)城市低保是强化城市基层服务功能的重要渠道。城市低保实施伊始,便作为社区服务的核心内容,成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城市低保工作,对于强化城市基层的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和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论述题
5. 试结合中国政府对汶川大地震实施救助的实际,论述社会救助管理的职能和自然灾害救助管理的要求。
【答案】结合中国政府对汶川大地震实施救助的实际,社会救助管理的职能和自然灾害救助管理的要求论述如下:
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其目标是扶危济贫,救助社会脆弱群体,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
(1)社会救助的管理职能
社会救助的管理职能有:①以社会救助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可供操作的、有具体内容的社会救助政策; ②确定社会救助对象的条件、资格及申请救助的程序; ③协调好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的关系,如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五保”供养与养老保险、敬老院等的关系,等等; ④依法筹集、使用、管理社会救助经费; ⑤指导、监督民间的社会救助活动。
(2)自然灾害救助管理的要求
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救助的形式及内容均复杂多样,需要多部门协作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结合。
①报灾要及时。灾害突发,人命关天。各级组织尤其是灾害管理部门与救灾职能部门,应严格按规定及时报灾,启动紧急救助程序。
②查灾惟事实,既不允许夸大,也不允许隐瞒或缩小灾情,更不允许在查灾中有索贿受贿行为。
③核灾讲原则。救灾机构在查灾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定准确地审核灾情,为救灾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④救灾须依法。即严格按照国家的救灾政策对灾民进行救助,包括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内容等。
⑤手续须完备。即救灾款物的发放必须有严格而完备的手续,防止漏发错发; 每一道环节均应有当事人、经办人和负责人签章,以分清责任,在救灾后应作必要的检查和审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