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论写作中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社论写作有三点基本要求:
(1)选择恰当的论题,提炼在政治上明确和尖锐的主题思想,这是写好社论的第一步。 ①在选择论题时,首要原则为,应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和主要矛盾发言,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加以分析阐述。另一条原则为,从更多的读者关心的问题出发,选择主题鲜明的题目,即能够超越社论借以立足的一些具体业务工作的范围,从中提出一些能吸引读者,为更多读者所接受,在生活中会产生影响的选题。
②为使社论的选题体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迫切性、关键性和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就十分需要撰写者善于体会党的力一针政策中的新的精神。同时要经常调查、分析社会现状,精心体察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认真研究现实中涌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从中找出恰当的选题,这是加强社论指导性的首要环节。
(2)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把道理说得既深刻又透彻,让读者心悦诚服。
①社论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作具体生动的阐明,让受众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问题应该这样去认识,工作应该照着这样的方向去做。要做到以理服人,又必须平等待人。如果不是平等待人,而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对社论敬而远之。平等待人不仅是态度问题,实际上也是立场问题。如果读者感到你同他们是真正平等、对他们理解、为他们着想,会缩短同你的心理距离,增加认同感,愿意倾听并考虑你的意见。
②社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并非靠简单的“应该如此’夕、“必须如何”之类的武断词语就能奏效,必须经过具体分析和严密论证的过程,即充分说理的过程,和读者共同经历认识事理的过程,使结论“建立在由准确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构成的根据上边,这种根据是靠得住的”。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在分析论证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a. 要善于进行抽象、概括,着力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所在。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分析各有关方面的情况,认真钻进去,搞清楚大小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分清主次,然后再跳出来,抓住卞要矛盾和问题的核心,环绕这个核心,把问题理出一个头绪来,集中笔墨,一层一层地说透它。二是研究群众对这个问题的思想认识状况,找出群众对这个问题有哪些模糊和不正确的看法,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些看法,然后在阐述正面观点的时候,澄清这些模糊和不正确的看法,从而确立自己的论点,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说
服力,有助于把道理说透。
b. 对于抽象的道理,要善于在阐述中进行具体剖析。
不要把抽象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给读者,不要停留在概念上绕圈子。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方面要善于把大道理化成小道理,把小道理说透,大道理也清楚。另一方面,抽象的道理往往包含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譬如,通过典型材料的分析解剖来说理。
c. 论证时材料和观点要统一,结论和论据要结合。
一篇社论中的基本论点要鲜明、突出,应该像一面旗帜一样统率全文。要让读者接受你的观点,还要用论据一一材料去阐明它。材料说明观点,观点统率材料,要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使两者浑然成为一体。
(3)要树立正确的文风,力求把社论写得短而精粹、质朴感人。
在社论写作中,有两种偏向必须切实加以改进:一是文字拖沓,篇幅冗长; 二是言之无文,缺少文采。为此,社论写作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作者笔下要带感情,不能以无关痛痒的冷漠态度去撰写社论。拥护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旗帜鲜明,这样社论才不仅能从道理上说服读者,还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②说理时要平易近人,要恰当地估计读者的水平,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在把主要论点说清楚的前提下,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的余地。
③社论应当尽量写得生动一些。有人认为社论是指导性的论文,应该严肃,不必追求生动。其实,严肃和生动不是对立的,社论可以而且应该写得生动,引人入胜,让读者愿意看、喜欢看。评论文章生动的关键是,说理要说到痛处痒处,要说得具体、尖锐。
2. 党报评论为何要遵循双向传播的规律?
【答案】(1)党报评论停留于单向传播:内容上,自上而下的多,传达上级精神的多,指导当前工作的多; 论述上,一味灌输的多,命令训诫的多,“我说你听”的多; 受众上,面向领导干部的多,面向上层人士的多,面向知识精英的多。这会致使党报评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曲高和寡”,不能在引导社会舆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党报评论遵循双向传播的规律,化单向为双向,面向基层,面向实际,能够既体现党的意志又反映群众心声,体现领导意图又通达社情民意、反映公众诉求,也能够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
(3)在论述方式上,要从命令训诫式向平等商量式转变,从专家主导式向公众参与式转变,从道德评判式向专业分析式转变。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通过设置正方和反方,给公众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注重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对同一个话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加以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运用对话和访谈的方式,主要由编辑记者依据特定的新闻事件设置话题,请专家学者发表高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报纸为全社会的成员所共同拥有,共同使用,谋取的是公共利益。职之所在,责有枚归。新闻媒体是“时代风云的观测站,时代航船的嗦望哨,时代变化的记录者,时代进步的见证人。”
作为新闻媒体“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尤其是党报评论,在这方面所担负的责任特别重大。党报评论只有遵循双向传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任务,更好地谋取公共利益。
3. 评论工作者为何要力求具肩一杂家的知识涵养?
【答案】评论评论者要力求具有杂家的知识涵养,原因如下:
(1)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是一个评论工作者必备的素养。评论文章本身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构成件。评论的严密论证需要有逻辑知识; 评论的巧妙构思需要有文学知识; 评论语言的准确生动需要有语法修辞知识; 评论的精辟论述、典故运用、背景穿插更离不开历史知识等。
(2)具有丰富知识的评论员比只有浅陋知识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会有更多的生发、激情和文采,写出的评论文章也就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新闻评论涉及各行各业、各类问题,要求评论工作者对文、史、哲、经、法、教、科专门知识都懂一点,要成为一个杂家,知识储备多多益善。
(4)当今,世界信息浪潮汹涌激荡,高新技术蓬勃发展。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形势喜人又逼人。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评沦工作者一定要下决心学点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要尽可能了解一点不熟悉的新事物、新知识,不仅要懂政治经济学,还要懂一点部门经济学、现代管理学。
(5)知识贵在日积月累。“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平时无论看书、看报、看杂志,手要勤,看到新鲜有用的知识,随时记下,一定时期再作归纳整理。
4. 简述使用融情于理的方式增强文章感情色彩的途径。
【答案】使用融情于理的方式增强文章感情色彩有五个途径:
(1)融情于辩
把鲜明强烈的感情融进义正词严的论辩中,鲜明地表达作者的爱憎好恶和立场观点,以引起受众的共鸣。
(2)融情于聊
把满腔真情融进与受众拉家常般的思想交流中,使受众在富于人情味的聊天讨论中“移情明理”、“通情达理”,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3)融情于事
通过对典型事件或典型现象的叙述和剖析,渗透进作者强烈的感情,令受众在明白事理的同时,得到感情的陶冶。
(4)融情于景
通过对典型景象的描述和联想,抒发作者触景生情的喜怒哀乐,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深刻说理推波助澜。
(5)融情于物
通过对典型物体的描写和评点,注入作者鲜明的褒贬感情,引发出精辟的警世之言,给受众感性兼理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