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615教育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经济学

【答案】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要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确立并计算出具体数理模式和数量指标。

2. 人力资本

【答案】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沃尔什提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其主要特点在于它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不随产品的出卖而转移,其形成和效能的发挥与人的生命周期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的年龄及其变化对人力资本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人力资本还受到人的体力、精力、和生命年限等自然条件以及承载者个人爱好的约束,是一种含义广泛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主要包括:①用于教育的支出;②用于卫生保健的支出;③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④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教育支出形成教育资本。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与“简单劳动”相对。在同样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较多的价值。因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产品,在价值上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的产品。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把由教育与训练形成的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通常采取的方法。

4.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

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5. 教育消费

【答案】教育消费是指人们对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消耗,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消费其消费者包括国家、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用人部门。狭义的教育消费仅指个人或家庭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消耗教育部门及与教育密切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从而满足其知识、技能、能力增长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教育消费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②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消费;③教育消费是一种对消费主体资格有基本要求的消费;④教育消费是一种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消费;⑤教育消费并不完全体现为个人消费,是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相结合的一种消费。

6. 教育规模

【答案】教育规模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所拥有的人、财、物数量的总和。其标志着教育发达的程度。教育规模从其内部活动结构看,可分为教育投资规模、教育设备规模及教师和学生规模;从纵向结构看,可分为学前教育规模、初等教育规模、中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规模;从横向结构看,可分为学校教育规模和社会教育规模。其受人口数量及其年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规模适当可产生较高的教育效益。

7. 财政性教育经费

【答案】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政府各部门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国家财政偿还教育外资贷款的支出;国家财政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用于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

8. 学校产品经营

【答案】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学校产品经营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学校产品经营的基础是学校资产;②现有的学校资产在学校经营中一般是非交换对象;③学校产品经营的核心是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决定培养什么、培养多少、如何培养;④教育投入活动主要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对学校资产的需求来进行。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

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二、简答题

9. 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是什么?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案】(1)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

教育投资的负担,是指依据利益获得原则将教育投资在受益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简单地说,它是一个教育收益分享、成本分担的教育投资公平问题。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有两个: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

①利益获得原则。利益获得原则是指为了合理地负担教育投资,使教育投资的负担合乎公平的原则,教育投资的负担与收益相配合,收益多的人应负担较多的投资;收益少的人负担较少的投资。由于教育的公益性,公办教育的投资者主要是政府,国家及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益者,尤其在基础教育它体现为国家办教育的责任,以及新生一代受教育的权力与义务;而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主要是民办学校的法人(或股东)和缴纳高额学费的受教育者,其受益者除民办学校法人(或股东)和受教育者外,它也包括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里政府受益更为突出。

②能力支付原则。能力支付原则是指所有从教育中直接或间接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都应按其支付能力大小分担教育成本。能力越大,支付越多;能力越小,支付越少。因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能力大的人,其超额财富的效用较低,这样,富有者多支付教育成本是公平的。而且,一定的支付能力,反映了对国民收入的占有情况,支付能力越强,对国民收入占有越多,因此负担较多的教育投资也是公平的,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

因此从教育投资负担的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来看,政府应成为教育投资的主要负担者。政府负担教育投资的主要形式有财政拨款、教育机构税收的减免、专项补助、对学生资助和科研拨款等。

(2)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渠道:

①财政渠道:对非义务教育称财政补助收入,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②税收渠道: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征收用于教育的税收或具有税收性质的资金,还包括国家对学校及其校办产业实行的减免税部分。

③收费渠道:非义务教育学校依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由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以及其他教学服务收入等。

④产业渠道:学校从其投资创办的全资校产公司、企业、投资控股或参股的合资企业营利分配中取得的收入。

⑤社会渠道:学校从社会乃至海外各方面获得的捐赠赞助收入。

⑥资金渠道:学校通过广泛的社会联系,由海内外公司、团体、个人等在学校设立指定用途或非指定用途的基金,形成学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