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大学艺术学院643艺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妙悟

【答案】妙悟是文艺美学术语。“妙”、“悟”早见于六朝文献,为当时玄学、佛家常用词汇。佛教用语时意为从迷惘状态中解脱开来,以直觉感知本体的心理过程与境界。后泛指对某一事物本质的直观领悟,或对于某一艺术意境深邃内蕴的透彻理解和评味。故严羽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2. 共鸣

【答案】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其产生一般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3. 游戏说

【答案】游戏说,又称“席勒——斯宾塞理论”,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一时。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游戏就是过剩经历的发泄。斯宾塞进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认为游戏与审美的共同特征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去。游戏与艺术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但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科学、全面地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其把“游戏”看做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因此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未能揭示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4. 艺术构思

【答案】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艺术思维对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工、提炼和组合,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艺术意象,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5. 《诗学》

【答案】《诗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原名《论诗》。该著作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现存的《诗学》可以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包括第一到五章,主要分析了各种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模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以及各种艺术由此而形成的差别,进而指出了诗的起源,还追溯了悲剧与喜剧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包括第六到二十二章,这部分讨论了悲剧,它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写作风格等。第三部分包括第二十三到二十四章,讨论的是史诗。第四部分是第二十五章,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这些指责的原则和方法。第五部分是第二十六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它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有些观点曾被近代新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

6. 解衣般礴

【答案】“解衣般礴”是指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精神投入。“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就是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7. 崇高

【答案】崇高是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的自由,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8. 客观精神说

【答案】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道” 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9. 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对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理论细加推敲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毛病,但是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主

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10.圆雕

【答案】圆雕是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小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圆雕又称浑雕。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具有生动、逼真、传神的特点。

二、简答题

11.何为表现艺术? 试举例说明。

【答案】(1)表现艺术的内涵

表现艺术是发展于印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中的一个独立的艺术派别。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拟写,因此往往表现对现实的抽象化。表现艺术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后来发展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杂技、抒情诗、建筑与园林等。

(2)表现主义绘画

①表现主义绘画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绘画崇尚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和绘画技巧上的漫不经心、平面。一般地说这样的作品从艺术角度上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所描述的主观对象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②表现主义拒绝浮面的和虚假的真实,要求表现比日常视觉所见到的更多的真实

塞尚曾赞叹马奈:“仅仅是一只眼睛——但那是多么有力的眼睛啊! ”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画家在眼睛一瞥的瞬间,摄下了最为真切的感官印象,这种未经心灵过滤和砧污的印象,就是最真实的存在。但表现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则告诫:“闭上你的眼睛! ”因为只有闭上眼睛,打开心灵的窗户,才能把心灵暗箱中的东西暴露在白天的阳光之下。他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

③表现主义艺术家激烈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主张突破外部的物理表象,表现内部的精神实质; 主张突破纯客观的描摹,转向主观情感的表现。

④表现主义绘画将挖掘内心感受、表现主观激情作为创作的主旨

表现主义绘画的作品往往渗透着一种充满不安、矛盾、孤独和恐惧的感受,突出地表现对社会茫然无措和惊恐不安的心情。他们声称:“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人的心和一切事物紧密相连,人的心和世界一样,都是在相同的节拍中跳动。为此,就要求对艺术世界进行确确实实的再塑造。这就要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画像。

12.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案】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