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普通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趋异进化。
【答案】趋异进化是指同源生物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有不同的进化趋势,某些方面变得不相同的现象。
2. 内毒素。
【答案】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脂多糖中的成分(类脂A ),只在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出来,引起机体发热、糖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内脏出血、中毒休克等症状。
3. 受体介导的胞吞。
【答案】受体介导的胞吞是指通过膜中的受体蛋白专一性地与胞外配体结合,并吞入细胞的现象。
4. 单倍体。
【答案】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该物种的单倍体。
5. 糖类。
【答案】糖类是指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及其产生的缩聚物或衍生物。
6. 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是动物界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学习类型。当刺激连续或重复发生时,会引起动物反应的持久性衰减,最后可完全消失。
7. 途径和植物。
【答案】
光合碳同化途径中固定后形成的最初产物草酰乙酸(OAA )为化合物,整个
途径
;植物是指具有途径的植物。植物大多循环由PEP 开始至PEP 再生结束,经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两种细胞,可分为羧化、还原或转氨、脱羧和底物再生四个阶段,因此称为
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如玉米、高梁、甘蔗、稗草、苋菜等。
8. 颈卵器植物。
【答案】颈卵器植物是具有颈卵器结构的植物类群。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二、简答题
9. —种生物的生物学全名有哪几部分组成,书写有何要求?
【答案】双名法为物种的命名方法,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
前面为该生物的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字为其种名,用形容词或名词,第一字母不需大写;在学名之后还可加上定名人的姓氏。
10.人的白化病决定于隐性基因a ,纯合子aa 才表现为白化病。正常人的基因型是AA 或是Aa ,如果要推断一个人群中有多少人带有白化病基因,可以调查这个人群的白化病患者人数。假如调查结果是每10000人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请推断出这对等位基因A 、a 的频率和基因型AA 、Aa 的频率。
【答案】根据哈迪-温伯格公式:
根据题意:
(A 的基因频率)
即(AA 的基因型频率)
(Aa 的基因型频率)
11.基因工程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在科学和道德方面的关注,试述几例。
【答案】(1)基因工程的发展引发道德问题的现状
伦理是关于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道德关系,如辈分、长幼、朋友、上下级等等关系。
生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类生育的自然过程,导致新问题出现,并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家庭和社会秩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一系列的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例如试图纠正生殖细胞遗传缺陷或通过遗传工程手段来改变正常人的遗传特征则会引起争议。
(2)举例
人工授精、体外授精是当代基本的生殖技术。人工授精可以解决男性不育症所引起的难题,还可以达到整个发育时期都在试管中进行的真正的试管婴儿的目的。但如果不加限制,就会有大批量的婴儿被成批生产出来,成为商品,引发严重的伦理问题。
若不是夫妻的男女双方实行人工授精,使两者生殖细胞结合、发育;女方却为非丈夫的其他男性提供子宫,为其生儿育女。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
精子、卵子、子宫一旦变成商品,会使儿女也成为商品,会导致后代对自身产生怀疑,出现迷惘的情绪。
把人的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就可繁殖出克隆人,通过体细胞克隆或融合形成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子女的概念,而是提供体细胞核的人的复制。克隆人同供核人之间,在年龄上可以相差几十乃至上百岁,但他们并非亲子关系,而是兄弟、姐妹,这又引发了一系列的传统道德的问题。如一个正常的家庭无法定义亲本、克隆人之间的关系。
(a 的基因频率)
12.试述高等植物根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答案】根由初生组织分化而来,由外至内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中柱)三个部分。 (1)表皮是指最外层紧密排列的细胞,覆盖着整个根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不角质化或仅有薄的角质膜,允许水和溶质通过,部分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有利于根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幼根表皮的吸收作用比保护作用更重要,因此根的表皮是一种吸收组织。
(2)皮层是指表皮与中柱之间的基本组织系统,主要由多层体积较大的薄壁细胞组成,可藏淀粉等营养物质,具有贮藏作用,还和接受通过表皮进入根部的矿物质。皮层分为内皮层和中柱鞘。水生和湿生植物在皮层中可形成气腔和通气道等通气组织。内皮层凯氏带使根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根的薄壁组织,还有合成氨基酸、植物激素、植物碱、有机氮的功能。
(3)维管柱位于根的中央,是维管组织形成的圆柱体,木质部细胞位于中柱的中心。维管柱担负物质运输,支持固定作用,还参与代谢反应。
13.简述生物耐受性的最小因子法则。
【答案】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
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等对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
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
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14.举例说明细胞无氧呼吸的代谢过程,并阐述其生物学意义。
【答案】(1)酵母在无氧条件利用NADH 使丙酮酸还原为乙醇,即酒精发酵。在这一过程
中生成才能使糖酵解继续进行下去。高等动物在剧烈运动时,氧供应不足,葡萄糖酵解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