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52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2.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4. 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案】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问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
,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
5.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
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6.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7.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8.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二、简答题
9. 性社会学所说的性,与你的日常认识有哪些异同?
【答案】(1)在性社会学的视角下,其含义主要包括:
①性是一般存在,不是特殊现象;
②性是社会化的行为,不是单纯的生物属性;
③性是人际活动,是网络化的组织,不是个体的独自行为;
④性是情景中的现象,不是随心所欲; 是初级生活圈的构成之一,
(2)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
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性”这样一个概念与词语。后传入中国,才逐渐地被
, 使用和发展,直到今日。不是独立行为。经日本的译者把英文sex 翻译成“性”
10.英美派的城市规划思想与欧洲大陆派相比有何差异? 它们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关于城市规划的思想,大致有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芒福德的“有机秩序”、马塔的“带形城市”、勒·柯布西埃的“阳光城”四种。其中,霍华德、芒福德等人的思想属英美派,强调新城建设; 马塔、柯布西埃等人的思想属欧洲大陆派,着重点在旧城改造或城市更新。
(2)四种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霍华德是近代欧美最具影响的城市规划学家之一,他认为根治当时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方法是使人们回到小规模的、开放的、经济均衡和社会均衡的社区,即“城市一农村”或“花园城市”。这种社区既保证人们有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又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它集中了城市、农村的优越性,而又避免了城市环境恶化与农村缺少机遇的不足。
②芒福德的“有机秩序”
“有机秩序”是芒福德提出的一个符合个人所有的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充分适合人类生
,他制定了内容广泛的计划,其活的新型城市环境。为了纠正工业城市的弊病,建立“有机秩序”
要点包括:a. 必须保持低密度; b. 必须限制城市规模; c. 人们必须生活在自然的、露天的绿色环境中; d. 社会交往必须保持在一个基本的水平,以确保身体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健全; e. 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家庭应成为新城市建设加以关注的焦点; f. 居住区是新城建设的主要单位; g. 强调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 h. 车辆交通与步行交通相互隔离; i. 新城市是一个完全的社区。
③马塔的“带形城市”
马塔提出发展“带形城市”的思想,即使现有的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他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
④勒·柯布两埃的“阳光城”
勒·柯布西埃有关“阳光城”的思想来源于他的“拥挤的弊端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这样一个悖论。他认为,就一定空间地域而言,采用大量的、高层的建筑形式虽然不会使单位人口减少,反而会使其有所增加; 但是在这些建筑周围可腾出很高比例的空地。
(3)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虽很悠久,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城市规划的历史并不长,是自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步入正轨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时期。上述己被西方实践检验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提供某种程度的参考与借鉴。
1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案】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沦传统; 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