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883专业综合(含政治学、社会学)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2. 城市建设

【答案】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和永续发展。

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4. 差序格局

【答案】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宫学术活力,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

5.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一争。③场域也包

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小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点。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6.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7. 新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8.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答案】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1)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

,一般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传统”

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2)“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某些传统作为民族历史发展的精华和科学健康的成果,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和本民族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直接联系;

②传统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自身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人们也需要重新评判它们的价值。

(3)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

10.简述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答案】非正式群体既有正功能,也具有负功能,主要表现为:

(1)正功能

①对工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 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严格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

b. 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

c. 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它缓和了工人角色中情感中立和普遍主义原则所带来的紧张。为工人提供了另一种表露人格的渠道。

d. 提供独立的机会。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机会”。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工人在科层制的管制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②非正式群体除了对其成员有积极意义之外,对管理下作本身也有它的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非正式群体以它的灵活性发挥着作用,通过初级关系直接找到当事人办理相关事宜。

b. 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当管理者意识到组织存在非正式群体时,他们就可以依靠非正式渠道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宽松友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c. 提高下作满意感。正式结构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个人的某些意愿会被束缚,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满意度。

(2)负功能。

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抵制变革。非正式群体成员基本喜欢维持现状,反对变革,对组织提出的任何变革措施都采取一种抵制或者是部分抵制的态度。因此,群体成员往往会抵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新的工作标准和定额数量的提高,由此就会有某些成员被解雇,这是群体成员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②目标冲突。当组织成员处于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群体目标发生矛盾时的一种情形。一个组织成员很难同时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因此,组织内既然不可避免地出现非正式群体,那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