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2. 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二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3. 《论六家要旨》
【答案】《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编写的一部概括三代秦汉之际的思想学派的重要论文,其要旨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司马谈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把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一一加以论述,反映出汉武时一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
4. 内籕和外籕
【答案】内籕和外籕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用来表达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两个概念。“内籕”即从大量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这类事物或现象之一般公理。而“外籕”就是演绎法,即依据已知之公理判断各种特殊事物或现象。严复认为,西方科学发现层出不穷的原因就在于运用这两种方法,并且两种方法之中他更强调归纳法的重要性,因认为通过归纳法可以获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5. 变、化
【答案】“变”、“化”是张载认为的气化的两种形式。他认为“由气化而有道之名”把气化的过程规定为道的内容。在他看来“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即对于一个变化过程来说,变是指显著
的变化,而化则表示一种逐渐和细微的过程。变化二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从变到化,是由显著的过程转变到细微的过程,即“由粗入精”。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显著的变化,用显著的变化来显示细微变化所积聚的结果。“变”、“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形式虽然简单,但也表现了理学早期建构本体论、宇宙论的努力。
6. 尚贤·尚同
【答案】“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7.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8. 寻孔颜乐处
【答案】“寻孔颜乐处”是“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的简称,它是周敦颐的一种人生理想,即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把成就圣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志伊尹之说志,学颜子之所学”。对于颜子的境界,周敦颐指出:颜子所追求的东西与人人共同追求的富贵相比,富贵为小,此为大,颜子见其大而忘其小,达到了超出富贵贫贱的境界,所以内心能够获得一种充实稳定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种对象化的快乐,而是一种超越人生利害而获得的高级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颜子的快乐是与道合一以后所自然产生的快乐,这种境界是一种超道德境界。
二、简答题
9. “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不疾而疾。不徐而徐。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找出处,翻译并解释,并说明这篇文章在中哲史的作用。
【答案】(1)出处及翻译
该文出自于东晋著名佛教学者僧肇的《肇论》中的“般若无知论”。
圣智是无知无为。最终极的理等同于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智慧无知无相,而又无所不
知。
(2)释义
人的所知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从而不能达到无所不知。而无知才能无所不知。世俗的“知”是建立在“有”之上,其受制于人有限的认知的生命和有限的感官能力。佛家般若的对象是“无相之真谛”
僧肇认为用“知”与“所知”来解释般若与真谛的关系,只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而做的假说。实质上,般若之真谛是超脱世俗认知范,是基于“无相”的。因此,般若并非“知”真啼亦非“所知”; 真啼“无相”故不能为“知”所识; 真谛是非“所知”故不能构成“知”的对象; 真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存在,并不以“知”为存在条件。换言之,真谛是不可“知”的,所以只能以“无知”知之。真谛的不可知性,造成了般若的“无知”性。般若的“无知”并非像“木、石、瞥”那样的无知无觉,而是直面事物的终极认知。所以般若的“无知”是无世俗之“知”。
除“无所不知”以外,还强调“无所不为”即“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也就是说一切圣智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无所不知”主要是知其本身和一切众生的三世因果以及对佛教的觉悟程度和成佛条件等; 另一是“无所不为”主要是按照众生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手法,以诸种神通创造奇迹,一直到精通与众生共同生活所需的诸种技能。“无知无为”可以概括为“寂”或“虚”; “无所不知”、“无所不为”则以“用”或“实”或“动”来表示。
“寂用”、“虚实”、“动静”之间的问题便是《般若无知论》中讨论的第二个大问题,僧肇对此问题加以阐释:“用即寂,寂即用。用寂同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逾明; 神弥静,应逾动。”般若既能遍知一切,又能从一切中观照到它们的真谛; 由于它没有世俗的“知”故能达到般若之“智”无知与无所不知相统一。《般若无知论》还对世俗认识和般若认识加以鲜明对照而进行区别:世俗认识只能获得世俗世界的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使人获得最高、最完备、永恒而普遍的总体认识; 若要获得这种总体认识,只能靠“般若”而无法靠“知”。
(3)意义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人们为了祛凶趋吉而加以供奉;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从玄学的角度来解读佛教思想。随着佛教经典日益增多,人们注意到佛教思想和本土玄学思想的分歧,所以,僧肇大师撰写《肇论》以澄清人们对于佛教般若思想认识的谬误,恢复印度般若思想的原本面目。指出了“非有非无”的有无观,以“不真空”义显示了诸法实相。
《肇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后来成为“三论宗”的重要典籍。以中国式的思维和理解去叙述和探究佛教教义,在形成中国佛教的过程中,可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0.简述王弼“大衍义”的内容。
【答案】王弼的“大衍义”说是玄学赖以产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本末体用观念
王弼重新解释了《周易·系辞》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他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