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广东省委党校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寻孔颜乐处

【答案】“寻孔颜乐处”是“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的简称,它是周敦颐的一种人生理想,即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把成就圣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志伊尹之说志,学颜子之所学”。对于颜子的境界,周敦颐指出:颜子所追求的东西与人人共同追求的富贵相比,富贵为小,此为大,颜子见其大而忘其小,达到了超出富贵贫贱的境界,所以内心能够获得一种充实稳定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种对象化的快乐,而是一种超越人生利害而获得的高级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颜子的快乐是与道合一以后所自然产生的快乐,这种境界是一种超道德境界。

2. 胡瑗的“明体用之学”

【答案】胡瑗的“明体用之学”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出的教育宗旨,触及了道学思潮的主题。胡瑗认为圣人之道可以分为体、用、文三个方面。“体”是指哲学思考,“文”是指文化价值,而“用”是指经世济民的外王之学。这三个方面可归纳为体用两者,即“明体用之学”后来程颐将其表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胡瑗将佛教的体用范畴引入到儒学中,对以后的道学运动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从中引出了“修己”的道德实践和“治人”的经世致用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略。

3. 《达庄论》

【答案】《达庄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的哲学著作。阮籍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天地之中,可称之为“一体”这也是《达庄论》的主题。虽然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但皆是“一气之盛衰”统一于“自然一体”的气。他力图证明,人在实质上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达庄论》还对儒家学说进行批评,说其是分别名分、“分处之教”赞同庄周“自然一体”的思想,认为理想的至人应该能够泰然的面对生与死,完全顺其自然。

4. 《周易略例》

【答案】《周易略例》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是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王弼的《周易略例》和《周易注》相互配合,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以及解《易》方法论。该书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读《周易》,系统总结了读《易》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原则,抛弃汉代解《易》的象数路线,指出理解《易》的新学术路向。他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相得益彰,扫除了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

无为本”提出这个本依靠存言、存象是不能得到的,只能于言象之外体会。

5.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6. 《论衡》

【答案】《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

④他主张人性因享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7. 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的一种认识方法。《荀子·解蔽》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即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陷入了片面性,由于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要做到不因对彼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事物的认识; “静”是指不要因为假象或幻象干扰自己正确的认识(“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8. 性三品

【答案】“性三品”是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是善的,不需要教育; 下等的“斗臂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这两种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人数众多,可名性。东汉王充根据享气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他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唐代韩愈明确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与生俱来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韩愈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

二、简答题

9. 简论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1)韩非把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

他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五蠹》)

(2)“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且持续发展的,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历史观,反对复古守旧。

①由于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世异则事异”。

②由于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事异则备变”。

假如“有构木钻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禹笑矣。有决读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由此历史进化思想出发,韩非主张“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意思是不期待因循古代,不认为有一种永远可行的法则,而主张依据当下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争于气力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是为论证他的变法理论作服务的。他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他提出“争于气力”是他那个时代的中心话题,因而他所倡导的法治自然是将“争于气力”的法则纳入其规范范围之内。

10.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案】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一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

④“势”、“法”、“术”与君主绝对专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