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公共政策分析(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答案】人的理性实际上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这种有限理性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是:

(1)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3)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方案A 是先于方案B 提出来的,A 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 哪怕B 比A 更好。

2. 简要评析精英分析模型。

【答案】(1)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人物决定,并由行政官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公共政策反映的是精英阶层的偏好、利益和价值选择。因此,精英分析模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议制民主下各国决策的实际可能的情形。精英分析模型最大的启示是,公共政策并非集合大众的意见而形成,而是由社会上少数人所决定,尤其是在一些民主根基并不深厚的地方。

(2)政治精英的分析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及比较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这是因为,在不同政治系统以及同一政治系统的不同时期,政治精英的基本品质、选拔途径、培养方式与民众的关系等均有不同。通过这些变量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政治系统及同一政治系统不同历史时期中政治精英的基本区别,进而揭示整个系统的差别。

(3)精英分析模型是将公共政策视为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所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精英的政策立场不会受到民众舆论的影响,而是民众对政策的看法常受到精英政策立场的影响。政策是从精英向下流至民众,而不是政府响应民情的结果。因此,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精英决定公共政策,政府只是执行己经决定的政策。从这个角度看,精英分析模型更多地强调了居社会少数的精英阶层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公共政策的“公共”原则,漠视了公众的公共利益。

3. 政府失败论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政府失败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干预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形成颇为系统的“政府失败论”。这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确定、发挥或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

观调控的机制及手段,避免政府失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政府在履行其职能、干预市场运行时并不总是起到弥补市场缺陷或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确定好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干预的力度。

(2)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变革及时进行政治一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转变政府职能。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系的,政治制度是经济过程的内生变量。因此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一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及时转变政府职能,由直接、微观的十预过渡到宏观、间接的调控。

(3)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引入合同外包,或同一种物品及服务可由几个公共部门来提供形成竞争,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克服或防止政府失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浪费。

(4)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重视制度规则的选择和创新,将政府的公共决策和行政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加强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依法约束政府行为,实现政府管理过程的程序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5)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抑制寻租及反腐败必须从制度或体制创新方面入手,消除腐败和寻租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总之,政府失败理论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作用,而仅是要指出政府行为的局限性,确定好政府的干预行为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力度,避免干预不当或过度干预所产生的政府失败现象,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其社会经济职能。

4. 公共政策行动主体以及特性。

【答案】(1)公共政策行动主体

①一般而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由于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②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在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上,存在着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等划分方式。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①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②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地解决某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③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④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不同类型的政策之间并非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

⑥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⑥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3)公共政策的特性

①政治性与权威性、强制性

a. 政治性是指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政治组织,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行的政治统治。

b. 权威性是指公共政策的主体具有权威性,公共政策在一定范围内起支配作用,他人愿意服从或者不得不服从。

c. 强制性是指公共政策的执行以强制性的机关为后盾,政府机构可以对一些公共政策实行强制执行。但如果没有法律规定,一般不动用强制力。

②公共性与偏好性

a. 公共性是指从内容上看公共政策应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 从主体上看,公共的主体具有公共性。

b. 偏好性是指公共政策从提出到执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和利益分配的过程,所以它会体现政府的偏好,体现政府的自利性,体现占强势地位的群体的偏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③稳定性与变动性

a. 稳定性表现为持续性和连续性;

b. 变动性是指公共政策随着利益关系、政策环境和政策资源的改变,需要调整,代之以新的公共政策。

5. 如何理解公共利益?

【答案】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利益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所以公共利益也应具有客观性、满足主体的需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在公共利益的体系中,不仅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公共利益,而且还存在着完全自愿性分享,以及包含着自愿性分享与强制性分享并存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利益。以“具有社会分享性”为切入点来界定公共利益。对于“社会分享性”,需做下面两个基本注释:

(1)分享机会的无差异性

社会分享性主要强调的是获取资格的开放性。也就是说,一旦某种资源和条件被界定为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