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2308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才能正确地构建政策问题?

【答案】政策问题构建是指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构成的过程。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种实质内涵。要正确构建政策问题,需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政策问题构建程序

①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构建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认识或“感知”到问题情境的存在。在此阶段中,并不是发现单独存在的政策问题,而是企图发现政策问题利害关系人所共同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形态。

②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此阶段中是以公共政策概念设释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政策分析家所能处理的元问题。元问题(问题的问题)通常是结构不良的,因为各个利益相关人对问题的陈述差异很大。

③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此阶段是以专业知识来判断该问题究竟属于哪一个政策领域。

④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一旦界定了实质问题,就可以进一步确立更详细、更具体的正式问题。从实质问题到正式问题这个过程称为“问题陈述”,即对实质问题形成一个正式的数学表达模型。

(2)加强政策问题的论证

根据类别等级,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小论证、功能论证、二级论证和一级论证。

①小论证。它是政策问题论证的最低层次,是指将政策问题分解成若干项目,再对具体项目进行论证。政策问题小论证往往是由政策分析人员划分为专门小组来进行的。

②功能论证。功能论证通常是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其任务是将构成政策问题的主要要素的单独分析有机综合起来,从而确定政策问题的结构类型。同时,功能论证还需要对政策问题所分属的领域、范围层次和作用方式类别加以划分,以便为政府决策机构的论证提供前提条件。

③二级论证。它是由政府的决策机构做出的论证。政府对政策问题的论证主要是集中讨论政策目标、政策计划、政策成本、政策效果等问题。

④一级论证。它是最高级的论证,实际上是对政策问题是否进入政策议程的最终决定。政府可能同时将儿个政策问题提交最高决策机构来选择,看究竟是什么政策问题能够进入政府议程。

(3)防止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

在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需防止各方面的误差:

①组织结构

a. 层级节制体系。在过分层级化的组织中,容易造成信息被隐藏,或视寻找新的信息为敌人,而有所谓信息病象的情形,从而使政策间题认定工作无法有效地进行。

b. 专业化。专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各部门的本位主义,使正确的信息无法有效地取得,尤其是地理上的区隔造成资源及信息传递上的困难。

c. 集权化。集权化的情形,使上层的人员信息负载严重,难以获得正确和有效的信息,给科学地认定问题造成困难。

②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信仰体系,其带来的误差体现在:

a. 这种意识形态有其危险性,因为其像“过滤器”,妨碍了真正信息的传达;

b. 过于坚持的信仰,会影响对实际问题的了解,造成认知失去协调,从而使信念和实际现状之间产生强烈的冲突。

③无知

某些政府官员由于对专业知识并不了解,所以会轻易相信某些错误的媒体报道。由于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报道极为重视,如果大众传媒报道的信息不明确,甚至是错误的,就会造成政府官员对问题诊断的错误。

④信息超载

政府官员的信息太多,容易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导致对问题的探讨产生误差。而幕僚人员事先过滤,则又容易造成连续的错误。

⑤噪音干扰

由于交换信息双方的预期不同,同样的原始信息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义。由于接受者的认知与人格结构的不同,而使信息有不同的意义。

⑥时间落差

指从接收到信息到开始反应之间的时间差距。现在被忽略的问题,将来可能是严重的问题。 ⑦逃避问题

决策者往往逃避其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于是对十问题的真相无法真正了解。

⑧隐蔽问题

提出某些大家己经知道的问题,来隐蔽事实上的重要问题。

⑨虚假问题

解决了错误的问题,但不会对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造成伤害。

2. 如何理解“社会利益”的内涵?

【答案】(1)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2)社会利益所包括的内容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用包括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三种利益之和的社会利益,取代人们常

用的“公共利益”,即公共政策要增进的不仅仅是惟一的公共利益,而是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的社会利益。

(3)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即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4)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3. 什么是社会自治组织? 它包括哪些类型?

【答案】(1)社会自治组织

广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它指一定范围内的自治体全体成员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依法对自治体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的不具有强制性的组织形态,既包括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我国的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及其他政治性社团,也包括经济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各种经济性协会、中介性组织等。社会自治组织是民主的实现形式之一,是阻止公权力侵害私权利的“一道墙”,也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一方面社会自治组织是在国家的法律规范下成立和运作的,另一方面在社会自治共同体内都建立有党的组织。

社会自治组织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具有的特征:

①组织性,即有较固定的组织形态,不是临时性的集合体。

②志愿性,即组织的成员具有较高觉悟,活动是建立在志愿基础上的。

③非营利性,即活动是为了公益,而不是营利。

④民间性,即属非政府和非官方性质的。

⑤非政治性,即活动为社会服务和公益服务。

⑥自治性,即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生产、流通企业和事业单位,也不受制于其他社会自治组织。

(2)社会自治组织的类型

①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我国的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及其他政治性社团;

②经济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各种经济性协会、中介性组织等。

4. 简述思想库的作用。

【答案】思想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首先出现的。当代思想库具有独特而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一式,它们开发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各学科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