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32教育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学校效能的主要测量方法。

【答案】学校效能的测量方法的进步是推动学校效能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学校效能的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效能的测量; 二是学校之间效能差异的测量。

(1)学校效能测量的含义

测量是对可以用线性的方式来加以描述的量分配数量的过程。对学校效能的测量就是要以线性方式表述学校效能特征,并依据一定尺度来为每个学校分配一个学校效能量。学校效能一般是指学校对学生成就增长的贡献。由于影响学生成就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学校效能往往与其他影响学生成就增长的因素混在一起,所以,必须在排除学校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才能准确测量学校效能。

(2)学校效能测量的方法

①“附加值”法

“附加值”法又称统计控制法(Statistical Control, SC ),是目前常用的测量学校效能的方法。其实质是对学校之间除教育质量以外的其他初始差异进行统计控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计算出各种初始差异对学校成就的贡献,得出各初始差异的预测方程,然后,再在学校的实际观察成就中排除由初始差异预测方程所估计出来的预测成就,其剩余的部分(又称残差(residuals )就是学校的效能。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效能被操作化定义为:观察到的(实际的)学校平均分与基于这些特征预测的平均分之间的差异(即回归残差)。这些残差提供了识别“异常者(outfiers )" 的基础。

这一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 在统计控制中,因为缺乏广泛的学生成就因果模型,所以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变量,预测方程不能包含所有的相关变量。此外,由于测量方法或逻辑上的困难,也会丢失一些重要的变量,这会降低统计控制的效果,导致对学校效能的估计偏差。

b. 按照定义,学校的效能估计就是预测等式的残差,这不是一个衡量学校效能的绝对标准,而只是一个相对标准,一个学校是否有效,会受到与之比较的学校情况的影响。因此,“附加值”估计只能作为一种用来识别“异常者”的初筛工具,而不能用来定义学校的效能。它不能准确描述学校能做什么。以“附加值”来判断学校改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c. 目前所采用的统计控制方法大多使用了学校总体的社会经济特征(SES )来估计预测成就,对其他影响成就因素的变量的控制还很不够。因此,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反映真实的学校贡献情况。

②采用校内设计来估计学校效能的方法

这种方法将学校效能定义为:同一学校某组学生在连续两个年级之间的成绩增长(即在x 年级与x-1年级的成绩差)。由于学生是同一组,因此,学生特征是恒定的,只需要考虑学校的影响和学生自然成熟及年龄相关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要求使用同一成就测量工具,在连续两个年级,对同一组学生进行两次测量,同时采用“年级间”准实验回归非连续设计。这种设计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学生分配到出生日期是随机的; 第二,年级水平是惟一的年龄囚素。

这种方法将学生的成绩增长分解为两部分,即一年的年龄成长和一年的学校教学。年龄的效果以同年级内学生测验分数在生理年龄上的回归来表不,学校学习的效果以两个年级的年龄回归线之间的非连续性表不,如图所示。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采用校内设计方法来估计学校效能,克服了以学校之间的相对比较来确定学校效能的缺陷,其所定义的学校效能具有实质性含义,它能够说明学生取得进步的实际情况,这种操作定义更加符合其实质定义。此外,采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学校效能,学校的效果与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就不会产生相关(当然,除了年龄以外),学生的出生年龄是随机分配的,可以独立地估i! 出年龄因素和学校因素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

但这种方法的操作使用还存在一定困难。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到能够有效测量连续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一测量工具,在现实中,要找到这种工具并不那么容易。目前,大多数提倡这种方法的研究,都是采用某种智力测验工具来替代成就测量,但智力测验的结果可能与学校教学相关不高,这可能使人们低估学校教学的效果。此外,智力与年龄的关系也并不是完全线性的,到一定年龄后,智力的增长速度会变慢,这种现象也会使人们低估高年级学校教学的效果。

2. 简述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西方国家,由皮奥里和多林格创始。70年代中期后,戈登、爱德华兹、卡诺等进一步发展了皮奥里和多林格的理论。他们通过历史分析,系统地说明了劳动力市场的划分过程及其特点,说明不同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阐明了劳动力市场划分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反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成正比例关系的观

点,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两部分,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是有许多区别的。

①在卞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不成立的。

②在种族方面,劳动力主要市场是由白人占据统治地位,这个市场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多,工作比较保险,而次要市场则不然,次要市场大部分是黑人劳动力,工人工资待遇低,容易失业,没有工作保障。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使用教育文凭,将工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是资本家阶级分化工人、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有效手段。它断言,西方国家政府为青年及低下层失业者举办的各种培训不能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 不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因为这些人都被困于机会有限的次要市场,培训与就业和工资收入没有多少联系。

总之,这一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工资的关系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对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正相关关系是持怀疑态度的,进而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有把劳动力分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说明教育有把人等级化的作用。

3. 试比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答案】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正式群体指为实现组织目标,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内部的群体。这类组织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正式群体是建立在组织效率逻辑和成本逻辑基础之上的,按照组织的规程行事的。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军队中的班、排,学校中的班级、教研室等。

非正式群体指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非正式群体是建立在感情逻辑基础之上的。如趣味相投的朋友、街道或同院的伙伴等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的。两者相比,在形成特点上具有普遍性、自发性、随意性、选择性等特点。前者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后者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保护心理健康、沟通信息、调节平衡等正式关系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在管理过程中中,组织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是相互制约的,因此,管理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热情,不仅要使组织中的正式组织对每个学生都有吸引力,都有满足感; 而且还要善于分析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不强制性地压抑组织成员的需求,引导他们个体的需求、情感和个性合理地释放。一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