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东盟+3机制(中国与“10+3”)

【答案】东盟+3机制是指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合作机制的简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启动新的合作层次、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在这种形势下,“10+3”合作机制应运而生。近年来,“10+3”已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10+3”合作机制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拓展,己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良好局面。“10+3”在18个领域建立了约50个不同层次的对话机制,其中包括外交、经济、财政、农林、劳动、旅游、环境、文化、打击跨国犯罪、卫生、能源、信息通信、社会福利与发展、创新政府管理等14个部长会议机制。"10+3”合作机制被认为是亚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振兴的重要标志。在“10+3”合作机制下,每年均召开首脑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工作层会议。中国为“10+3”和“10+1”合作机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波茨坦协定

【答案】波茨坦协定是指《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由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 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该协定主要内容有:①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②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基本政治原则包括: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苏、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包括: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下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③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3.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4. “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门户开放”政策是指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两次向各国政府提交的针对中国“门户开放”照会。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5. 柏林问题

【答案】柏林问题是指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柏林,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争端和问题。苏联把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自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 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亨受优惠待遇; 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于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协定还规定了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和双方人口的往来等问题。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因此,柏林问题依然存在,西柏林地位悬而未决。

6. 《提尔西特条约》

【答案】《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7. 神圣同盟

【答案】“神圣同盟”是指对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条约》的国家一种称呼。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申圣同盟条约》。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8. 东亚金融危机

【答案】东亚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夏从泰国开始,随后波及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受到一定影响,到年底,己殃及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的金融风暴。这场东亚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给东亚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期间,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货币相继贬值,亚洲国家乃至世界的汇市、股市大幅滑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有关国家提供了财政援助,但未能阻止货币狂泻的势头。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许多银行、金融机构关闭,大批企业、公司倒闭,失业人口剧增。1998年初金融危机重心回到东南亚,主要是印尼,并扩展为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危机。印尼国内物价暴涨,并直接引发了大规模骚乱,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难以估计,骚乱期间还发生了针对华人、华侨的暴力事件,苏哈托也被迫下台。东亚金融危机也不同程度地激发了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一些国家的政治矛盾,一些领导人纷纷下台。

二、简答题

9. 简述中印边界冲突的主要原因和发展。

【答案】(1)中印边界冲突的主要原因

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的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无效的划分,而且进一步侵占我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把极不合理的大片领土要求强加于中国。中印边界争端的实质,是印度政府力图继承英印殖民当局的衣钵,妄图把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某些侵略意图变为现实,是印度地区扩张主义的集中体现。

(2)中印边界冲突的发展

101959年中国西藏地区发生叛乱后,印度在美国和苏联的默许下,出兵中印边境的中国领土,并建立多个据点,中印关系出现了紧张。中国政府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叛改革的胜利,打掉了中外反动势力阴谋制造“西藏独立”的社会基础,使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于是印度政府蓄意向我国挑起边境争端,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

②1959年3月22日,即西藏反动上层在拉萨发动的武装叛乱被我国平息,拉萨战役结束的当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1959年8月以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