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学概论(跨学科加试)之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乌得勒支条约》

【答案】《乌德勒支条约》是指签订于1713年,由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的交战双方签订的条约。《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2. 波斯尼亚危机

【答案】波斯尼亚危机是指俄国与德奥同盟针对波黑领土发生的矛盾与危机。1908年9月,奥俄日头协议:俄同意奥匈的兼并,奥匈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开放; 10月奥匈正式宣布兼并两省。俄试图在开放黑海海峡问题上得到各国支持无果,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并支持塞尔维亚反奥。1909年奥土达成协议,土耳其放弃波黑获得赔偿; 德国也支持奥匈反对俄国干涉。面对德奥战争同盟的威胁,俄国退却了。接着,拉塞维亚也屈服了。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平息下来。波斯尼亚危机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①俄与德奥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 ②塞尔维亚对奥匈的痛恨达到了极点,买下萨拉热窝事件的祸根; 更为重要但却非常隐蔽的是,由于阻碍了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大利对奥匈改变巴尔干的均均势十分不满。对此怀恨在心的意大利语俄国秘密缔结《拉匡尼基协定》,表明意大利因巴尔干问题与奥匈逐渐疏远,三国同盟的离心使未来战争中德奥的处境更加孤立。

3. 柏林墙

【答案】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东柏林建立的围墙。民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其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丝网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公里。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

重要标志性建筑。

4. “9·1l ”恐怖袭击

【答案】“9·11”恐怖袭击是指发生于2001年9月11日,美国4架民航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其中两架撞击纽约市的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一架在宾夕法尼亚洲坠毁的事件。据统计,袭击造成3000多人死亡和失踪。“9·11”之后,小布什政府不但没有收敛其对外政策明显的单边主义倾向,反而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了。在反恐问题上,尽管美国政府表示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与合作,但在具体行动上基本是“独断专行”,并且使反恐斗争的含义不断扩大化。小布什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一意孤行,不惜开罪别的国家,包括西方么盟国,将美国的利益置于国际利益之上,并推动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向“单极化”方向发展。

5. 鲁尔危机

【答案】鲁尔危机是指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1923年1月11日,法比两国出动约10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赔款问题演变成法的之间尖锐的军事冲突。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政策,德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激起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发动了罢工、起义等活动。英美帝国主义害怕革命蔓延,联合对法国施加压力,而此时的法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只得被迫接受了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研究赔款问题的建议。1924年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出台《道威斯计划》,被协约国和德国接受,法比军队开始撤离鲁尔,鲁尔危机结束,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6. 美西战争

【答案】美西战争是指1898年打着支援民族解放旗帜的美国和为维护自己海外利益的西班牙所进行的战争。在美西战争中,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及所有权,古巴宣布独立,但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军事控制之下; 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岛和西属西印度各岛、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割让给美国; 美国付出2000万美元后获得了菲律宾群岛。美西战争后,美国又吞并了夏威夷群岛。美西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从此全面加入到列强争霸世界的角逐之中。美西战争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

7. “三和”路线

【答案】“三和”路线是指赫鲁晓夫外交政策的核心,包括“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局势。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他分析了新的世界局势,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和平力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拥护和平的运动已成为防止战争的一个强有力因素。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是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

8. 苏联解体

【答案】苏联解体是指1991年存在77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分裂为多个主权国家,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的历史事件。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急剧走向崩溃与解体。1991年12月7~8日,俄罗斯会同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停止自己的存在”。自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开始,到1991年12月16日,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都先后宣布了独立。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等8国领导人在排除戈尔巴乔夫的情况下会晤于阿拉木图,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会议还通知戈尔巴乔夫:“苏联已停止存在,苏联总统设置同时取消。”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晚7时38分,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降下。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

二、简答题

9. 试述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美国的影响力几乎无处不在,在国际机制的创建与运行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拓展与美国的合作,防止中美关系的恶性下滑,使中国外交的重点和难点。

(1)曲折发展

冷战后中美关系因战略合作基础的消失而严重倒退,两国摩擦不断,关系时好时坏。

(2)原因

①由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过程可见,只要中美关系中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原有问题没有消除,两国关系就只能继续摇摆下去。

②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美国担心“中国威胁”。

③中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和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与美国主张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符。

④意识形态上的差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人权的不同看法,等等。

10.简述中国在中法建交上的灵活性及中法建交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答案】(1)中国在中法建交上的灵活性及中法建交的背景

1958年,法国成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更加重视加强同中国的关系。1963年10月,戴高乐总统授权法国前总理富尔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同富尔进行了会谈。富尔表示,如果中国愿意同法国谈判建交,法国将不管别的国家的意见,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周总理强调了中法之间的共同点,认为两国建交的时机己经成熟。考虑到中法建交对发展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中国在坚持反对“两个中国”的对建交的具体步骤采取灵活态度,在中法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情况下,同意法国提出的中法先宣布建交从而导致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