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日俄战争

【答案】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7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日本得到英美支持,俄国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远东成为国际斗争的角逐场。中国领土是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清政府软弱无力,自称“局外中立”,中国人民蒙受深重灾难。后来美国出面调解战争。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特殊的权益; 日本获得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一切岛屿; 取得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 日俄可在各自铁路线上驻兵护路。这样,日俄两国无视中国主权的存在,擅自作出分割中国东北的决定。日俄战争是垄断资本要求重分世界领土而发生的战争:其后果是把小国从竞争舞台上扫除出去。

2. 77国集团

【答案】77国集团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此称为77国集团,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但仍沿用了77国集团的名称。77国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它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国际经济领域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推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指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夕,在同英法结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处于保障本国安全的需要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使苏联避免了与德国单独作战,摆脱了德国的包围,从而赢得了一年半的宝贵时间以加强战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苏联外交的一个胜利。但是,这个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苏联中断了同西方国家共同建立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苏联突然转向与德国合作,把英法视为打击对象,这就造成了反法西斯阵营的混乱。欧洲政治舞台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变化。

慕尼黑事件后,苏联的危机感和孤立感,敦促英法,准备同德等所有国家改善关系; 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决定暂时调整鱼苏联的关系。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行为; 缔约一方成为第二方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双方承诺只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问的争

端和抵触; 条约有效期为10年。

4. 第一次柏林危机

【答案】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指1948年6月至次年5月苏联和美英法就德国的币制改革问题而引起的危机。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同时也分区占领位于苏占区内的柏林。1948年初美英法三方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同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进行币制改革。苏联对此立即做出反应,于6月19日宣布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加强管制,以防苏占区货币流通遭到破坏。美苏关系开始紧张。6月22日,苏美英法四国代表在柏林开会,讨论柏林货币问题,但双方各持己见,竞相宣布在各自占领区发行新货币,致使矛盾不断升级。

6月24日,苏联宣布中断柏林西区与德境西占区的水陆通道,对柏林实行封锁。6月25日,美国声称为保证西柏林居民的粮食和必需品供应,对西柏林实施大规模空运,英法随之附和。美国还调派两个可携带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大队进驻英格兰,向苏联进行核威胁。为解决柏林危机,双方于同年8月开始谈判,1949年5月,四国代表在纽约达成协议,决定双方于5月12日取消一切封锁,23日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德国和柏林问题。到此,持续11个月的柏林危机结束。

5.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6. 第二次柏林危机

【答案】第二次柏林危机是指美英法三国认为苏联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是苏联“六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迅速做出强硬反应,宣布如果苏联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西方将用武力进入西柏林,双方关系陷入紧张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加入北约和华约组织,柏林问题,即西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成为东西方关系中十分敏感的问题。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建议把西柏林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提出西方三国如不在半年之内就西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让民主德国“实施其陆上,水上以及天空的主权”,也就是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

7. “金元外交”

【答案】“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

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8. 上海精神

【答案】“上海精神”是指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时,共同确定的会议精神,其内涵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种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它不仅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政治上的互信是该组织建立的基础,经济上的互利互惠则是该组织发展的前提,各成员国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国家的文化形态,共同推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这些精神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

二、简答题

9. 分析不结盟运动的基础及其意义,其创始国和发起人有哪些?

【答案】(1)不结盟运动的基础及其创始国和发起人

①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日益明朗,“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的对峙日益加剧,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②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中,南斯拉夫及其领袖铁托起了积极作用。

a. 南斯拉夫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的对待后脱离社会主义阵营。1955年苏南关系虽有所改善,但南不愿加入“华约”集团,而是努力探索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亚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铁托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b.1956年7月,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确认积极和平共处的原则,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公报中使用了“不依附于集团”的字样。

c.1960年9月趁参加联合国大会之便,铁托、纳赛尔、尼赫鲁、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K ·恩克鲁玛举行会晤,酝酿发起不结盟运动,进一步形成不结盟运动的领导核心。

d.1961年铁托出访非洲9国,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6月5~13日,在开罗举行了有21个国家外长或大使参加的筹备会议。会上制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五项标准: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 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 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 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筹备会将按上述要求发出邀请。

e.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 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 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不结盟运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