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国际关系史(含专业英语)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三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十地。第二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2. 印巴战争
【答案】印巴战争是指1971年11月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孟加拉国独立。巴基斯坦原由东巴和西巴两部分构成,两地区相距1600公里,国家政权长期掌握在西巴统治阶级手里,引起东巴的强烈不满。1966年,以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要求实行充分自治。1970年12月7日,在巴基斯坦大选中,人民联盟获胜,拉赫曼坚决要求东巴充分自治,并进而提出了独立的要求。1971年3月26日,东巴宣布成立独立自主的孟加拉国。此举遭到巴基斯坦总统叶汗亚罕的强烈镇压,一部分人民联盟成员逃到印度,宣布在那里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于同年11月21日悍然入侵巴基斯坦东巴,并于12月16日占领了达卡。战争不久从东巴蔓延到西巴,再度成为印巴之间的全面战争。巴基斯坦在战争中失利。12月17日,印巴双方决定全线停火。1972年6月,印巴签署了《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战争结束后,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了出去。
3. 海湾战争
【答案】海湾战争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各,对伊进行连番轰炸。伊军抵抗无效,请求停火。28日,历时43天的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全胜而结束。海湾战争是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区域演示,是在世界战略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整个中东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①伊拉克从此陷入遭受孤立和受制裁的困境,内源耗尽,外债累累,社会经济严重倒
退。这一仗彻底断送了伊拉克10年来称霸中东的梦想。②美国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对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石油大国的政治影响,而且实现了其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③战争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并使以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激进派严重受挫,这正是美国求实不得的。④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遭到了进一步削弱,自此之后,在中东己无稳定的阵地。而美国则赢得了这场全球霸权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较量的胜利,在中东地区演示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的实力与地位。然而,美国所追求的真正目标是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海湾正好成了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试验场。
4. “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又称“门罗主义”,是指对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的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的统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己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②“不干涉”原则; ③“美洲体系”原则。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但它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实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答案】
5.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指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夕,在同英法结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处于保障本国安全的需要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使苏联避免了与德国单独作战,摆脱了德国的包围,从而赢得了一年半的宝贵时间以加强战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苏联外交的一个胜利。但是,这个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苏联中断了同西方国家共同建立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苏联突然转向与德国合作,把英法视为打击对象,这就造成了反法西斯阵营的混乱。欧洲政治舞台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变化。
慕尼黑事件后,苏联的危机感和孤立感,敦促英法,准备同德等所有国家改善关系; 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决定暂时调整鱼苏联的关系。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行为; 缔约一方成为第二方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双方承诺只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问的争端和抵触; 条约有效期为10年。
6. NMD 和TMD
【答案】NMD 和TMD 二者是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NMD 是指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拦截袭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TMD 是指地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保卫驻海外美军及盟国免受导弹袭击。冷战后美国的导弹防御战略的转变过程基本是从重视TMD ,到TMD 、NMD 并重,再到重视NMD 。冷战结束后,建立在核恐怖基础上的两极对峙结构瓦解,美俄两国在军备控制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美国仍不惜动摇世界军控基石的《反导条约》,违背世界裁军大势,不惜巨资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其战略意图不外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继续保持美国的超强地位,遏制潜在对手; ②加强与盟友的军事联系,同时给军火商带来经济实惠; ③提高美国高科技的竟争力; ④对付所谓“无赖国家”、“邪恶轴心”,防止导弹扩散。众所周知,武器技术究竟是防御性还是进攻性的,根本无法根据技术本身作出区分。可见,NMD 、TMD 虽然被标榜为防御性武器技术,但实质上也可以作为进攻性武器技术。它们的部署将给国际安全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7. 勃兰特
【答案】维利·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1969~1974年任西德总理。16岁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出任该党吕贝克党组织主席。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瑞典籍。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恢复德国国籍后被选为西柏林市市长。他以白己杰出的才干和出色的政绩赢得了众多的赞誉。1958年勃兰特当选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1966年12月,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1969年大选后,勃兰特任总理。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的基础条约。此后他又访问了苏联、波兰、捷克,先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的条约,统称“东方条约”。从此,西德和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1974年辞职,辞职后的勃兰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8. 旧金山对日和约
【答案】旧金山对日和约是指1951年9月4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包括日本在内共52个国家出席了会议,并于9月8日,参加和会的49个国家签署了的合约。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日本承认朝鲜独立; ②日本政府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但只字不提它们的归属问题,为制造“两个中国”和缔结日台“和约”铺平道路; ③放弃对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④日本同意经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