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之心理与教育统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二列相关
【答案】二列相关是一种两列变量的质量相关。适用的资料是两列均属于正态分布,但其中一列变量是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另一列变量虽然也呈正态分布,但它被人为地划分为两类,例如:健康与不健康的划分。这种相关适用于对项目区分度指标的确定。
2. 四分差
【答案】四分差又称四分位差,是差异量数的一种。计算公式:
位数,第三个四分第一个四分位数。在次数分配上第一个四分位数与第三个四分位数之间包含着全体项数的一半。次数分配越集中,离中趋势越小,则这二者的距离也越小。根据这两个四分位数的关系,观测次数分配的离散程度也可以得到相当高的准确性。因此,四分差可以说明某系列数据中间部分的离散程度,并可避免两极端值的影响。四分差通常与中数联系起来共同应用,不适合进一步代数运算,反应不够灵敏。
3. 观测值
【答案】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
二、简答题
4.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形?
【答案】(1)算术平均数
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算术平均数是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所得之商,简称为平均数或均数。
②算数平均数的优点
A. 一般优点第一,反应灵敏;第二,严密确定,简明易懂,计算方便;第三,适合代数运算;第四,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
B. 特殊优点第一,只知一组观察值的总和及总频数就可以求出算术平均数;第二,用加权法可以求出几个平均数的总平均数;第三,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集中量时,算术平均数最接近于总体集中量的真值,它是总体平均数的最好估计值;第四,在计算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以及进行统计推断时,都要用到它。
③缺点
A. 易受两极端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响;
B. 一组数据中某个数值的大小不够确切时就无法计算其算术平均数;
④适用情况第一,数据必须是同质的,即同一种测量工具所测量的某一特质;第二,数据取值必须明确;第三,数据离散不能太大。从而可以看出,平时各科成绩相加求总分,并按此排序是有问题的,不满足求平均数的要求。
(2)几何平均数①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几何平均数是指一种由n 个正数之乘积的n 次根表示的平均数。在计算学校经费的增加率、平均率,学生入学率,毕业生的增加率的计算时常用。②应用第一,求学习、记忆的平均进步率;第二,求学校经费平均増加率,学生平均入学率、平均增加率,平均人口出生率。
5. 选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答案】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要用何种统计方法去分析,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做到对数据分析正确,才能对统计方法做出正确地选用。
(1)要分析一下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即所获得的数据是否适合用统计方法去处理,正确的数量化是应用统计方法的起步,如果对数量化的过程及其意义没有了解,将一些不着边际的数据加以统计处理是毫无意义的。
(2)要分析实验数据的类型。不同数据类型所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很大差别,了解实验数据的类型和水平,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至关重要。
(3)要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如总体方差的情况,确定其是否满足所选用的统计方法的前提条件。
6. 简述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答案】参数估计分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1)点估计指用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的值,因为样本统计量为数轴上某一点值,估计的结果也以一个点的数值表示,所以称为点估计。例如,对总体平均数的估计,用样本平均数一个好的估计量应该具备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和充分性。由于估计量是一个随机变量,所以点估计以随机变量中的某一个值来作估计,很显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若误差较小,这个点估计值还是一个好的估计值,若误差较大,这个点估计便失去了意义,而区间估计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点估计的不足之处。
(2)区间估计指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不仅给出一个估计的范围,使总体参数包含在这个范围之内,而且还能给出估计精度并说明估计结果的有把握的程度。区间估计涉及以下几个概念:
①显著性水平和置信水平
估计总体参数落在某一区间时,可能犯错误的概率,用符号
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
②置信区间
在某一置信度时,总体参数所在的区域距离或区域长度称为置信区间。
表示,也称为信任系数。
区间估计的原理是样本分布理论。在计算区间估计值,解释估计的正确概率时,依据的是该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及样本分布的标准误(SE )。样本分布可提供概率解释,而标准误的大小决定区间估计的长度。一般情况下,加大样本容量可使标准误变小。常见的有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区间估计等。
7. 如何确认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是否肯定有因果关系?
【答案】(1)因果关系是指某一些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些变量发生变化的关系。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可能有中介变量);可以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符合的条件如下:有可解释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不能是虚性关系(即一种关系被另一种关系取代后,原来的关系被证明不成立);因果决定的方向不能改变等。
(2)确定因果关系的途径。
①归纳法
a. 求同法,也称契合法,是指被研究现象在不同事例中出现,而每个事例的先行情况中只有一种相同,其余均不相同,这种相同的先行情况便可能是该现象的原因。
b. 求异法,也称差异法,是指被研究现象在一个事例中出现,而在另一个事例中不出现,而这两个事例只有一种先行情况不同,其余均相同,那么这一不同的先行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c.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综合,即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事例中只有一个相
同的先行情况,而未出现的事例中都没有这一先行情况,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d. 共变法,指在其他先行情况都相同、只有一种不同的情况下,被研究对象随着这一先行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e. 剩余法适合于复合现象的因果分析,影响复合现象的因素有多种,除去已知因果联系的部分,则被研究对象的剩余部分与其余影响因素之间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②实验设计法
通过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确保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从而确定因果关系。
③统计分析法
例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因果关系。
(3)回归分析是通过观测值寻求一个或数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所以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多次观测值计算出回归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是以数学方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通过回归方程可以根据x 预测Y ,但回归分析并不能确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