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国际金融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下面关于外汇看跌期权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合约买方拥有卖出外汇的权利
B. 合约买方拥有买入外汇的权利
C. 合约卖方承担买入外汇的义务
D. 合约买方支付的期权费不能收回
【答案】B
【解析】外汇看跌期权的买方拥有卖出外汇的权力,在买方执行合约时期权卖方承担买入外汇的义务,若买方放弃执行合约其支付的期权费也不能收回。
2. 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是( )。
A. 日本
B. 美国
C. 法国
D. 中国
【答案】B
【解析】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单位为基准,用折合成多少外国货币单位来表示。英国一直采 用这一标价法,美国从1978年9月1 日起也改用间接标价法。ACD 三项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3. 在直接标价法下,根据国际收支模型可以判断( )。
A. 汇率与本国物价成同方向变动
B. 汇率与本国物价成反方向变动
C. 汇率与本国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D. 汇率与外国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E. 汇率与本国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答案】ACE
【解析】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决定的汇率即均衡汇率,故均衡汇率可以表示为:
式中,r 为现汇汇率;
外价格水平;为本国国民收入;为外国利率;为外国国民收入;为国内价格水平:为国为本国利率;为未来汇率的预期值。
这个函数式说明,均衡汇率是由国内外国民收入、国内外价格水平、国内外利率水平以及人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值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具体地,本国国民收入增长将增加进口,引起国际收支赤字,使外汇市场出现超额需求,本国货币趋于贬值;外国国民收入增加,通过本国出口的增加引起国际收支盈余,造成本币趋于升值。本国物价水平相对于外国物价水平上升时,提高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价格,引起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本币贬值,反之则升值。本国利息率相对于外国利息率上升时,会刺激国外资金流入增加,本国资金流出减少,从而带来外汇价格下降。如果人们对外币汇率的未来走势看涨,就会在外汇市场上抛出本币,换成外国货币,造成外汇汇率上涨,反之则下跌。
二、论述题
4. 请讨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账户余额的可能来源。
【答案】净误差与遗漏并不是实际统计的结果,而是为了使国际收支平衡表平衡而设置的账户,其实际来源可能包括统计误差和资本外逃等等。众所周知,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会计学的复式记账法,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编制的。但是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其他技术原因,统计误差与遗漏是很难避免的。具体来说,造成这种统计误差与遗漏的原因主要有:
①统计资料本身不完整。例如,商品走私、携带大量外市现钞出境等都是管理当局难以统计的。短期资本即所谓的“热钱”为了逃避外汇管制,可能以各种隐蔽的形式,利用非正常渠道出入国境,这样就可能有一部分国际经济交易未被记录;
②统计资料来源渠道不同,有的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有的数据来自于银行报表,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难免造成重复与漏算的发生;
③统计资料本身不准确。例如,有些统计数据本身就是估算出来的,而且在实际交易中,有的当事人为了偷税漏税或其他的目的,故意伪造数据,隐瞒真实的交易金额等。
上述这些情况的发生导致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方差额与贷方差额不相等。为了轧平借贷差额,就设置了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当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时,其差额记入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贷方,反之,则记入借方。所以,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仅是一个平衡项目,并不是真正通过统计得到的。
5.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逆差时,只用汇率政策进行调节有何局限性?
,指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等【答案】(1)国际收支持久性不平衡(Secular Disequilibria )
原因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由于这类失衡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因而称为国际收支持久性小平衡,主要包括周期性不平衡和结构性不平衡两种。
(2)周期性不平衡指囚经济周期性变化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着周期性,周期性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繁荣时期,由于生产的高涨,进口大幅
度增加,同时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支付能力增强,又可能提出一部分本来用于出口的商品的需求。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出口增长慢于进口的增长,这就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就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由于经济前景看好,外国资金流入可能使国际收支的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改善。但如果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不能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就出现周期性逆差。在经济衰退时期,进口大幅度下降,国民收入下降也降低了本国进口的商品需求。这有可能改善贸易差额。但从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由于经济前景黯淡,外资流出有可能使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出现逆差。这时,如果经常项目顺差才、能抵补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逆差,就会出现周期性逆差。现在分别分析上述两种情况下出现的持续逆差。
①首先分析繁荣时期出现的持续逆差。对于这种逆差,如果只用货币贬值来调节,其局限性表现为满足货币贬值所启动的需求的闲置资源缺乏。根据弹性论的分析,货币贬值要改善国际收支必须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即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但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是以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前提的。事实上,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经济体中闲置资源所剩无几,并不满足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条件。这时进行货币贬值会由于出口供给能力不足,而影响贬值的政策效应。小仅如此,由于出口需求增加,进口成本上升,还会引发物价上涨恶化经常项目收支,进一步抵销贬值的政策效应。吸收论在分析货币的贬值效应时特别区分了在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状态下货币贬值的不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货币贬值无助于提高收入,只产生吸收效应,通过压缩吸收来改善国际收支。但单纯的贬值在减少对进口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国内非贸易的需求,从而引起内部供求失衡。一般而言,贬值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配合来压缩国内需求,把资源从国内吸收中转移到出口部门,才能成功地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内外均衡。
②再看萧条时期出现的周期性持续逆差。造成这种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前景黯淡,预期利润低,从而引发资本外流。当经济基本面处于低迷状态时,用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可能适得其反,尽管此时国内存在闲置资源,贬值可能改善贸易收支。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不妙,贬值极有可能引发人们对该货币进一步贬值的预期,从而引起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严重恶化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由于该国出现了持续逆差,其外汇储备数额较少,干预外汇市场能力弱,因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有可能使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发生货币危机;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可能造成汇率超调,出现大幅波动。总之,只用贬值政策极有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可见,对萧条时期出现持续性逆差,单纯的汇率调整局限性非常大。一般而言,此时汇率政策应与直接管制政策搭配使用,以改善国际收支。
(3)国际收支结构性不平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a )指国内生产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各自的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当国际间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如果一国小能相应地调整其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主要由一国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