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论师范教育模式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变革转型

关键词:心理学;师范教育;变革转型;国际化;应用化

  摘要


当前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大约70%在高等师范院校工作,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心理学家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主要依托于师范教育模式,这一互动关系由其历史成因和社会环境而促成。从我国师范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来看,从模仿日本“定向型”模式,到模仿美国混合型模式,再到移植苏联“定向模式”回归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学发展模式。本研究以时间为主线,梳理师范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轨迹和中国心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探析两者在百余年历史中的互动关系;总结了师范教育模式对中国心理学主要的积极作用及制约;结合教育改革的大环境,讨论师范教育模式的变革转型的特征,分析中国心理学的应对方式及改变方向。

师范教育模式对中国心理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催生了中国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推动其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提供给中国心理学研究力量,助动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以模式的更替交叠来刺激中国心理学不断适应并创新发展。相对应的,中国心理学长期依附于师范院校,也限制了自身的独立发展,在学术与教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等关系权衡中受到一定的制约。在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里,我国的师范教育模式本身受到严峻的挑战,要求变革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在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的模式上靠拢发展,这种变革也加剧了中国心理学的适应困境。面对处处求变革、求创新的态势,中国心理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师范教育模式变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以国际化、应用化、专业化引领心理学科建设发展的新方向。既要继续依托师范院校的生存土壤得以壮大发展,又要巩固原有的基础根基,更要在新形势里结合变革的方向开辟创新的新视野和新领域。

本研究以历史与现实相对接的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历史的动态生成、理论的逻辑构造和实践的操作程序相结合的原则,聚合三维视野,考察明晰百余年来我国师范教育模式与现代心理学的历史渊源,追寻和考量师范教育模式对心理学之发展的积极意义所在,探究二者相伴相生发展变革的新思路。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试图通过探究历史实践中的学科发展理论,进而分析归纳总结,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促进教育和心理学科的发展,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开拓新的空间,积极促进其职业化和应用化,对变革师范教育模式的理念、目标、方法等也起到一定借鉴和启示作用。